一、姨妈无论是提前还是推迟都不好,正常规律的月经周期才是健康的表现。月经周期受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同时也受子宫内膜对性激素的周期性反应和下生殖道通畅性的影响。正常月经具有周期性及自限性,出血的第1日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1日的间隔时间称一个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日,平均28日。经期一般为28日,平均46日。经量为一次月经的总失血量,正常月经量为206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
1.姨妈提前:月经周期短于21天被认为是月经提前。偶尔一次月经提前可能与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比如长期精神压力大、生活环境改变、过度劳累、剧烈运动、饮食不规律(如过度节食或摄入过多辛辣刺激食物)等,一般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可恢复正常。若月经频繁提前,可能是黄体功能不足,黄体期缩短,使月经周期缩短。这种情况可能影响受孕,即便怀孕,也可能因黄体功能不全导致流产风险增加。此外,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器质性病变也可能导致月经提前,需就医通过妇科超声等检查明确诊断。
2.姨妈推迟:月经周期超过35天则属于月经推迟。精神压力大、生活不规律、体重变化过大(短时间内体重急剧增减)、长期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内分泌,导致月经推迟。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引起月经推迟常见的内分泌疾病,患者除月经推迟外,常伴有多毛、肥胖、痤疮等症状,体内雄激素水平升高,超声检查可见卵巢呈多囊样改变。高泌乳素血症也会导致月经推迟,血清泌乳素水平升高,可抑制排卵从而引起月经紊乱。另外,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也会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造成月经推迟。
二、当出现月经周期异常时,可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1.调整生活方式:无论男女(女性自身更需注意,男性若伴侣有月经异常情况也可辅助监督),都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一般78小时。合理饮食,均衡营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质食物,避免过度节食或暴饮暴食,少吃辛辣、油腻、生冷食物。适当运动,每周坚持150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适当进行瑜伽等活动,有助于调节内分泌,改善月经情况。同时,要学会缓解压力,通过听音乐、旅游、与朋友交流等方式释放不良情绪。
2.医学干预:若月经提前或推迟情况持续存在,应及时就医。医生一般会进行妇科检查、妇科超声检查,了解子宫、附件等情况,排除器质性病变。还会检查性激素六项,了解内分泌功能,以及甲状腺功能等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如果是黄体功能不足,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黄体酮、地屈孕酮等药物调节月经周期。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可使用短效避孕药如达英35、优思明等调整月经周期,降低雄激素水平。
三、特殊人群提示:
1.青春期女性: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完全成熟,月经周期可能会出现不规律现象,通常在初潮后13年内逐渐建立规律的月经周期。在此期间,若月经提前或推迟时间不太长,可先观察,同时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若月经紊乱严重,如月经周期过长或过短、经量过多或过少等,应及时就医,避免影响生长发育。
2.育龄期女性:此阶段女性多有生育需求,月经提前或推迟可能影响受孕。若有备孕计划且月经周期异常,应尽早就诊,积极治疗调整月经周期,提高受孕几率。同时,要注意避免因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等因素忽视月经问题。若意外怀孕且出现月经推迟,应及时进行妊娠检测,以免延误处理。
3.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激素水平波动,月经周期会出现紊乱,表现为月经提前或推迟,经量也可能发生变化。此阶段女性要注意保持良好心态,接受身体的自然变化。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关注子宫、卵巢等生殖器官健康,警惕因月经紊乱掩盖其他疾病,如子宫内膜癌等。若月经紊乱导致身体不适,如严重贫血等,需及时就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