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点
1.创伤小
-适用人群:对于一些不能耐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的患者,如合并严重心肺疾病、颈部放疗史等患者,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通过股动脉穿刺,将支架输送至颈动脉病变部位进行扩张,相比CEA的颈部切口手术,创伤明显减小。例如,一项针对老年患者(年龄≥75岁)的研究显示,CAS在减少手术相关创伤方面具有优势,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CEA的手术风险相对较高,而CAS的微创特点使其更适合这类人群。
-恢复快:患者术后恢复时间较短,住院时间相对CEA患者可明显缩短。这是因为CAS没有颈部大切口,对颈部组织的损伤小,身体应激反应较轻,所以患者术后康复进程更快,能更早恢复正常生活和日常活动,尤其对于生活方式较为活跃的中老年人,能更快回归原有的生活节奏。
2.适应证相对宽泛
-不同病变部位:可以治疗颈动脉分叉处以及颈内动脉起始段的多种病变,包括动脉硬化性狭窄等。对于一些复杂病变,如迂曲的颈动脉,CAS有时也能较好地实施操作,而部分情况下CEA可能因颈动脉迂曲等因素操作困难。比如在一些血管迂曲的患者中,CAS通过导丝导管的灵活操作能够到达病变部位进行治疗,而CEA则难以顺利实施手术。
-不同病情阶段:对于一些病情处于相对稳定期但存在颈动脉狭窄的患者,CAS可作为一种治疗选择;对于一些急性缺血性卒中且存在颈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在合适的时间窗内也可考虑CAS治疗,为这类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机会,尤其对于那些因各种原因不能及时进行CEA的患者。
3.降低某些并发症风险
-对神经系统影响相对较小:在手术过程中,CAS通过脑保护装置(如远端脑保护装置)可以有效减少术中斑块碎屑脱落导致脑栓塞的风险。研究表明,使用脑保护装置的CAS手术,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对于有基础神经系统疾病或对神经系统功能要求较高的患者,如从事精细工作的人群,CAS的这一优点更为突出,能更好地保护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减少因手术导致的神经系统损伤相关的后遗症。
二、缺点
1.术中及术后血栓形成风险
-相关机制:手术过程中,由于血管内皮的损伤等因素,可能导致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或者支架置入后局部凝血机制异常引发血栓。术后患者如果抗凝等抗血栓治疗不规范,也容易出现血栓事件。例如,有研究显示,CAS术后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虽然总体较低,但一旦发生,可能导致严重的脑血管事件,如脑梗死等。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病史的患者,这种风险相对更高,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和处理。
-特殊人群影响:老年患者由于本身凝血功能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减退或异常,以及血管弹性差等因素,在CAS术后发生血栓的风险相对增加;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如血小板减少症等患者,术中及术后血栓形成的风险显著升高,需要在术前充分评估凝血功能,并在术后密切监测,调整抗凝等治疗方案。
2.再狭窄风险
-发生机制:颈动脉支架置入后,存在一定的再狭窄率。其机制可能与支架内内皮化不完全、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等有关。一般来说,远期再狭窄率有一定比例,虽然随着支架材料和技术的不断改进,再狭窄率有所降低,但仍有部分患者会出现再狭窄情况。例如,一些长期随访研究发现,部分患者在术后1-2年内可能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导致颈动脉再次狭窄,需要进一步的干预治疗。
-对不同人群影响:对于合并高血压未良好控制、高脂血症控制不佳等患者,再狭窄风险相对更高。老年患者由于基础疾病较多,如果生活方式调整不佳,如仍持续高脂饮食、血压控制不稳定等,更容易出现再狭窄情况。对于这类患者,术后需要更加严格地管理基础疾病,并密切随访颈动脉超声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再狭窄情况并及时处理。
3.操作难度及学习曲线
-技术要求高:CAS操作依赖于熟练的介入操作技术,需要术者具备丰富的介入手术经验,包括血管穿刺技巧、导丝导管操作、支架释放等一系列复杂操作步骤。对于复杂病变,如严重钙化的颈动脉狭窄,操作难度更大,需要术者能够熟练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例如,在处理钙化严重病变时,如果导丝导管通过困难,或者支架释放不理想等,都可能导致手术失败或出现并发症。
-学习过程影响:新手术者学习CAS技术需要较长的学习曲线,在学习初期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可能相对较高。对于不同年龄层次患者,新手术者操作CAS时,由于对老年患者血管迂曲、弹性差等特点把握不足,更容易出现操作失误,而随着经验积累才能更好地应对不同患者的情况。年轻术者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模拟训练和临床实践来熟练掌握CAS技术操作,以降低手术风险并提高手术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