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

一、症状表现

(一)发热

是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症状,多数患者有发热表现,热型不规则,可为低热,也可为中等度热,部分患者体温可高于38.5℃。一般呈弛张性,午后和晚上体温稍高,可能与病原体持续释放抗原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人群发热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发热可能相对更急骤,而老年患者发热可能相对不典型,体温升高幅度可能不如青壮年明显。

(二)心脏表现

心脏杂音是本病的重要体征,约80%-85%的患者可闻及心脏杂音,可由基础心脏病和(或)心内膜炎导致的瓣膜损害引起。原有的心脏杂音可能因赘生物的形成而发生变化,出现新的杂音或杂音性质改变。例如,原本存在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杂音可能变得更粗糙等。不同基础心脏疾病患者心脏表现有所不同,如本身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心内膜炎发生后心脏杂音改变可能更显著影响心脏功能。

(三)周围体征

1.瘀点:可出现于皮肤、口腔黏膜、睑结膜等部位,约占1/3患者,呈红色,直径1-4mm,可稍高出皮肤,为毛细血管出血或微栓塞所致。

2.指和趾甲下裂片状出血:多见于长期发热的患者,甲下可见狭长、不规则的棕褐色或黑色条纹状出血。

3.Roth斑:为视网膜的卵圆形出血斑,中心呈白色,多见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能与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视网膜血管有关。

4.Osler结节:为指和趾垫出现的豌豆大的红或紫色痛性结节,较罕见,见于约10%-20%的患者,是由于微血管炎或微栓塞引起。

5.Janeway损害:主要见于手掌和足底,呈无痛性小结节或出血红斑,大小约1-4mm,是微栓塞所致,多见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亚急性者也可出现。

二、实验室检查特征

(一)血液学检查

1.血常规:常有进行性贫血,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升高,分类可有核左移。不同年龄患者血常规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白细胞计数波动可能相对较大,老年患者可能因机体反应性较差,白细胞升高不明显甚至正常。

2.血沉增快:多数患者血沉明显增快,可作为病情活动的指标之一。

3.C反应蛋白(CRP)升高:CRP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感染时明显升高,可反映炎症活动程度。

(二)血培养

是诊断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最重要方法。阳性血培养结果对明确诊断和选择抗生素治疗至关重要。通常需要多次采血,一般每次采血5-10ml,在应用抗生素前24-48小时内采血3-4次,已用过抗生素的患者,应停药2-7天后采血。不同患者血培养阳性率有差异,若患者近期曾接受过抗生素治疗,血培养阳性率会降低,但仍需尽量规范采血以提高阳性率。

三、影像学检查特征

(一)超声心动图

1.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可发现赘生物、瓣膜损害等异常,对诊断心内膜炎有重要价值。约50%-75%的患者可探及赘生物,赘生物多位于瓣膜或瓣下结构、人工瓣膜、腱索等部位。但对于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不满意的患者,如肥胖、胸廓畸形等,可能需要进一步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

2.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敏感性高于TTE,可发现更小的赘生物,尤其对主动脉瓣病变、左心耳、主动脉壁内膜等部位的病变检测更敏感,能发现直径<5mm的赘生物,有助于早期诊断。不同年龄患者由于解剖结构等差异,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操作及图像解读需综合考虑年龄因素,儿童患者进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需谨慎评估风险。

(二)CT和MRI检查

CT检查对怀疑有并发症如心肌脓肿、脑脓肿等的患者有一定帮助,可发现病变部位的异常密度影等。MRI检查对脑脓肿、心肌脓肿等的诊断价值更高,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的范围、性质等,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多在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提示有并发症可能时考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