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术后伤口护理
1.观察伤口情况
-密切观察手术切口的渗血、渗液情况,包括伤口敷料的颜色、渗湿程度等。一般来说,术后短期内伤口可能会有少量渗血渗液,若发现渗血渗液过多,如敷料被大片渗湿,需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如老年患者血液循环相对较慢,伤口愈合可能相对缓慢,更要加强观察;年轻患者若活动较多,可能增加伤口渗血风险,需特别注意其活动对伤口的影响。
-查看伤口有无红肿、疼痛加剧等感染迹象。感染时伤口周围可能出现红、肿、热、痛,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其伤口感染风险更高,因为高血糖环境不利于伤口愈合,且容易滋生细菌。
2.伤口换药
-按照医护人员规定的时间进行伤口换药,保持伤口清洁。换药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伤口感染。在换药过程中,动作要轻柔,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疼痛刺激。对于儿童患者,要给予更多的安抚,使其配合换药操作。
二、体位护理
1.麻醉清醒前
-患者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吞咽反射可能相对减弱,更要注意这一点;儿童患者也要确保头部正确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堵塞呼吸道。
2.麻醉清醒后
-若患者病情允许,可采取半卧位。半卧位有利于呼吸和引流,减轻伤口疼痛。对于乳腺癌术后患者,半卧位可使膈肌下降,改善呼吸功能,同时减少头部充血,减轻伤口张力。不同年龄患者半卧位的舒适度可能不同,老年患者可能需要调整枕头高度等以获得更舒适的半卧位姿势;年轻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整,但要保证有利于伤口恢复。
三、引流管护理
1.保持引流管通畅
-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压、堵塞。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质。正常情况下,术后引流液量会逐渐减少,颜色由血性逐渐变为淡黄色。若引流液量突然增多或颜色突然变红,可能提示有活动性出血等异常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引流液的正常范围可能略有差异,如儿童患者引流液量相对较少,若出现异常变化更需重视。
-固定好引流管,防止患者翻身或活动时牵拉引流管导致脱出。对于活动较多的年轻患者,要加强引流管的固定;老年患者行动不便,但也需注意避免引流管移位。
2.拔管指征
-当引流液量连续3天少于10-15ml,且颜色为淡黄色,经医生评估伤口情况良好后可考虑拔管。在拔管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拔管后要观察伤口有无渗液等情况。
四、上肢功能锻炼
1.早期锻炼(术后1-3天)
-可进行手部、腕部的屈伸活动。比如让患者握拳、松开,进行手腕的上下左右活动等。对于儿童患者,要在家长协助下轻柔地进行这些活动,避免过度用力;老年患者由于关节活动度可能较差,活动幅度要适中,以患者能耐受为准。
2.中期锻炼(术后4-7天)
-开始进行肘部的屈伸活动。例如让患者慢慢弯曲肘部,再伸直,逐渐增加活动范围。不同年龄患者的恢复速度不同,年轻患者可能能较快增加活动幅度,而老年患者需要更缓慢、逐步地进行锻炼。
3.后期锻炼(术后1周以后)
-逐步进行肩部的外展、旋转等活动。可以指导患者用患侧手触摸对侧肩部、耳朵等,逐渐增加肩部的活动度。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外展等导致伤口疼痛或影响愈合的动作。对于有基础疾病如肩周炎病史的患者,在进行上肢功能锻炼时要更加谨慎,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锻炼强度和幅度。
五、心理护理
1.不同年龄患者的心理特点
-对于年轻患者,可能更关注术后对身体外观的影响,担心影响美观和今后的生活质量,如能否佩戴合适的义乳等。医护人员要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向其介绍术后整形等相关知识,增强其恢复信心。对于老年患者,可能更担心术后的健康状况和对家庭的影响,要多与他们沟通,讲解疾病恢复的过程和预后情况,让其了解积极配合护理和治疗的重要性。
2.心理支持措施
-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担忧和情绪,由专业的心理医生或医护人员进行心理辅导。可以通过讲解成功的病例等方式,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营造良好的病房氛围,让患者感受到关心和支持,有利于其心理状态的调整,促进术后恢复。
六、饮食护理
1.营养均衡
-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蛋白质有助于伤口愈合,可选择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维生素丰富的蔬菜水果如苹果、香蕉、菠菜、胡萝卜等要保证摄入,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对于不同年龄患者,饮食的种类和量可根据其消化功能和营养需求进行调整。儿童患者要注意饮食的多样化,保证营养全面;老年患者消化功能可能较弱,食物要做得软烂易消化。
2.特殊人群饮食注意
-对于有糖尿病的乳腺癌术后患者,要控制糖分摄入,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选择低糖、高纤维的食物;对于有高血压的患者,要低盐饮食,减少钠盐摄入,避免加重心脏和血管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