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炎是什么
乳腺炎是指乳腺组织的炎症,通常分为哺乳期乳腺炎和非哺乳期乳腺炎。
哺乳期乳腺炎
病因:主要是由于乳汁淤积和细菌入侵引起。哺乳期女性如果乳头发育不良(如过小、内陷),婴儿吸乳困难,会导致乳汁不能充分排空,从而淤积在乳腺内,为细菌滋生提供良好环境。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例如,婴儿含乳姿势不正确,只含住乳头而未将大部分乳晕含入,会影响有效排乳,增加乳汁淤积风险。
人群:多发生于哺乳期女性,尤其是初产妇,一般在产后3-4周常见。因为初产妇乳腺管尚未完全通畅,对乳汁淤积等情况的应对能力相对较弱。
症状:患者常表现为乳房局部红肿、疼痛,可伴有发热。病情较轻时,乳房可能只是局部轻度红肿、疼痛,体温轻度升高;随着病情进展,红肿范围扩大,疼痛加剧,体温可升高至38℃-39℃甚至更高,乳房可触及硬块。
非哺乳期乳腺炎
病因: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自身免疫因素、乳腺导管扩张、感染等有关。比如乳腺导管扩张症,是由于乳腺导管排泄障碍,分泌物淤积导致导管扩张,继发炎症反应。
人群:可发生于非哺乳期女性,年龄跨度较大,从青春期到老年均可发病,但以中青年女性多见。
症状:症状多样,可能表现为乳房肿块、乳头溢液、乳房疼痛等。肿块可位于乳房不同部位,质地较硬,与周围组织粘连,皮肤可能出现红肿、破溃等情况,乳头溢液可为浆液性、脓性等。例如,有的患者可能先是乳房出现无痛性肿块,逐渐发展为伴有疼痛、红肿等表现。
对于乳腺炎患者,无论是哺乳期还是非哺乳期,都应及时就医。在治疗方面,哺乳期乳腺炎早期可通过调整哺乳姿势、局部热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等非药物方法促进乳汁排出,缓解症状;若病情较重,出现脓肿等情况则可能需要引流等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则需根据具体病因和病情采取相应措施,如抗感染、手术等。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女性应注意保持乳房清洁,选择合适的内衣,避免外伤等,以降低乳腺炎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