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理结构相关原因
(一)膀胱功能异常
1.膀胱过度活动症:多见于各年龄段人群,尤其是中老年人。膀胱逼尿肌不稳定,会出现不自主收缩,导致患者突然有强烈尿意且难以控制,常伴有尿频、尿急等症状。研究表明,约17%-27%的成年人患有膀胱过度活动症相关的憋不住尿情况,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尿道较短等生理结构特点有关。
2.膀胱容量减小:
-妊娠女性:随着胎儿增大,子宫压迫膀胱,使膀胱容量降低,孕中晚期这种憋不住尿的情况较为常见。
-膀胱结石、肿瘤患者:膀胱内病变会占据空间,导致膀胱有效容量减小,从而出现憋不住尿现象,这类患者多有膀胱局部病变相关的其他症状,如膀胱结石患者可能有排尿疼痛、血尿等表现。
二、泌尿系统疾病相关原因
(一)尿路感染
1.膀胱炎: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更为多见,与女性尿道短、距离肛门近等因素有关。细菌感染膀胱黏膜,引起膀胱黏膜充血、水肿,敏感性增高,患者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严重时憋不住尿。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增多等炎症表现,一般通过抗感染治疗后症状可改善。
2.肾盂肾炎:多由膀胱炎上行感染引起,也可血行感染。除了有憋不住尿症状外,还常伴有发热、腰痛等症状,尿常规及尿培养可明确诊断,需要进行抗感染治疗,疗程相对较长。
三、神经系统相关原因
(一)脑卒中患者
脑卒中后可能出现神经源性膀胱,常见于中老年脑卒中患者。由于脑部病变影响了控制膀胱的神经传导通路,导致膀胱功能失调,出现憋不住尿等排尿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需要进行康复等综合治疗来改善膀胱功能。
(二)脊髓损伤患者
脊髓损伤患者会因脊髓传导通路受损,影响膀胱的自主神经控制,导致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功能失调,出现尿失禁等憋不住尿情况,这种情况在年轻的脊髓损伤患者中也较为常见,需要专业的康复护理来管理膀胱功能。
四、药物因素相关原因
(一)某些药物影响
1.利尿剂:如呋塞米等,使用后会增加尿量,使患者排尿次数增多,在一些情况下可能导致憋不住尿,尤其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因为老年人本身膀胱功能可能有所减退,使用利尿剂后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2.α受体阻滞剂:常用于治疗前列腺增生等疾病,这类药物可能会影响尿道括约肌的功能,导致尿失禁等憋不住尿表现,在服用此类药物的前列腺增生患者中需密切观察排尿情况。
五、特殊人群情况
(一)老年人群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膀胱肌肉和尿道括约肌功能减退,膀胱容量减小,神经系统对膀胱的控制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憋不住尿情况。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等,这些疾病也可能影响膀胱功能,导致憋不住尿发生率增加。
(二)儿童人群
1.婴幼儿:可能因大脑对膀胱的控制能力尚未发育完善,出现生理性的尿频、偶尔憋不住尿情况,但一般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改善。
2.儿童泌尿系统感染:儿童如不注意个人卫生等,也可能发生尿路感染导致憋不住尿,需要家长关注儿童排尿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