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祛痰止咳的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
(一)祛痰药物
1.黏液溶解剂:这类药物可以降低痰液的黏稠度,使痰液更容易咳出。例如氨溴索,它能增加呼吸道黏膜浆液腺的分泌,减少黏液腺分泌,从而降低痰液黏度;还可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增加支气管纤毛运动,使痰液易于咳出。有研究表明,氨溴索能显著改善患者咳嗽、痰多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恶心性和刺激性祛痰药:如氯化铵,口服后可刺激胃黏膜,引起轻度的恶心,反射性地促进呼吸道腺体分泌增加,使痰液稀释,易于咳出。但氯化铵对胃黏膜有刺激性,溃疡患者慎用。
(二)止咳药物
1.中枢性止咳药:可待因通过直接抑制延髓咳嗽中枢而发挥止咳作用,适用于剧烈干咳,但有成瘾性,儿童一般不推荐使用。右美沙芬也是中枢性止咳药,其镇咳作用与可待因相似或稍强,但无成瘾性,临床应用较广泛。
2.外周性止咳药:如那可丁,抑制肺牵张反射引起的咳嗽,为外周性镇咳药,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咳嗽,无成瘾性。
二、根据不同病情选择药物
(一)急性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痰多
如果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支气管炎导致的咳嗽、痰多,可选用氨溴索等祛痰药物;若咳嗽剧烈影响休息,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时间使用右美沙芬等止咳药。如果合并细菌感染,如出现咳黄脓痰、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升高等情况,可考虑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等,但需注意青霉素过敏者禁用。
(二)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出现咳嗽、痰多,同样可以使用氨溴索祛痰。对于有喘息症状的患者,还可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如氨茶碱等,但氨茶碱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胃肠道刺激、心律失常等,使用时需监测血药浓度。
(三)肺炎导致的咳嗽、痰多
肺炎患者出现咳嗽、痰多,需要根据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果是细菌性肺炎,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可使用祛痰药物。对于老年肺炎患者,由于其肝肾功能可能减退,在用药时需要更加谨慎,要根据肝肾功能调整药物剂量。儿童肺炎患者则需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三、非药物干预措施的重要性
(一)饮食调整
患者应多饮水,每日饮水1500~2000ml左右,这样可以使痰液稀释,易于咳出。饮食上宜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这些食物可能会加重呼吸道黏膜的刺激,使痰液增多。可以多吃一些具有润肺止咳作用的食物,如梨、百合等。
(二)体位引流
对于痰多的患者,可采用体位引流的方法,根据病变部位采取不同的体位,使痰液向主支气管引流。例如,病变在肺上叶,可采取坐位或半坐位;病变在肺中叶,采取仰卧位稍向左侧;病变在肺下叶背段,采取俯卧位。每次引流15~20分钟,每日2~3次,但年老体弱、呼吸困难的患者不宜采用体位引流。
(三)呼吸功能锻炼
患者可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如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缩唇呼吸是通过缩唇缓慢呼气,延长呼气时间,增加气道压力,防止气道过早塌陷;腹式呼吸是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下陷,增加膈肌活动度,改善肺通气功能。长期坚持呼吸功能锻炼有助于改善咳嗽、痰多的症状,提高呼吸功能。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咳嗽、痰多时,应避免使用成人的镇咳祛痰药物,尤其是含有可待因等有成瘾性成分的药物。可选用儿童专用的祛痰药物,如小儿氨溴索糖浆等。同时,儿童用药剂量需严格按照体重或年龄计算,家长要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增减剂量。在护理方面,要注意保持儿童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防止误吸。
(二)老年人
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在使用祛痰止咳药物时要谨慎。例如,使用氨溴索时,可能需要适当调整剂量。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等,在使用某些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如使用氨茶碱时,要注意与治疗心脏病药物的相互影响。此外,老年人咳嗽、痰多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咳嗽性质、痰液颜色等,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三)孕妇
孕妇出现咳嗽、痰多要谨慎用药。一般来说,怀孕前3个月是胎儿器官形成的关键时期,应尽量避免用药。可先尝试非药物干预措施,如多饮水、清淡饮食等。如果症状较重,需要用药时,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如相对安全的祛痰药物氨溴索等,但需权衡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