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型冠状病毒的特征
1.生物学特征: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60140nm。其基因组为线性单股正链RNA,长度约29.9kb,是目前已知最大的RNA病毒基因组之一。病毒表面有密集排列的刺突蛋白,这些刺突蛋白使得病毒颗粒在电镜下看起来形似皇冠,故而得名冠状病毒。
2.理化特性: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这是因为病毒的包膜结构对脂溶剂敏感,脂溶剂能够破坏包膜,使病毒失去感染性。
3.传播特征: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人群普遍易感,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较重,儿童及婴幼儿也有发病。不同生活方式如聚集性活动频繁、不注意个人卫生(如不勤洗手、不戴口罩)等会增加感染风险。
4.致病特征:感染人体后,主要侵犯呼吸系统,引起发热、干咳、乏力等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不同年龄段人群感染后症状表现有差异,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部分儿童及新生儿病例症状可不典型,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或仅表现为精神弱、呼吸急促。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感染后更易发展为重症。
5.免疫逃逸特征:新型冠状病毒可通过多种机制逃逸人体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一方面,病毒的刺突蛋白不断发生变异,使得免疫系统之前产生的抗体难以精准识别;另一方面,病毒感染后可抑制宿主细胞的免疫信号通路,干扰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功能,从而逃避免疫监视,导致病毒在体内持续复制和扩散。
二、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由于机体各项机能衰退,免疫力相对较弱,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更易发展为重症。建议老年人尽量减少外出活动,尤其是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和通风不良的场所。如果必须外出,务必佩戴好口罩,做好个人防护。日常生活中,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进行室内活动,如八段锦、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同时,要注意监测基础疾病的病情变化,遵医嘱规律服药。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机体对病毒的抵抗力和感染后的恢复能力,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和感染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2.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感染后症状可能不典型。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精神状态、体温、呼吸等情况。避免带儿童到人员密集场所,外出时选择适合儿童脸型的口罩。儿童好动,可能不配合佩戴口罩,家长要耐心引导。日常注意儿童的手卫生,勤洗手,避免儿童用手触摸眼、口、鼻。对于婴幼儿,家长在接触孩子前后要洗手,孩子的玩具等物品要定期消毒。因为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自我保护意识弱,容易接触病毒后感染。
3.孕妇:孕妇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可能面临更复杂的情况,不仅自身可能病情加重,还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孕妇应尽量减少外出,保持居住环境清洁、通风。孕期免疫力可能发生变化,更要注意个人卫生。如果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不要自行用药,应及时就医,告知医生自己的怀孕情况,以便医生选择合适的检查和治疗方案。因为孕期用药需谨慎,一些药物可能对胎儿发育有不良影响。
4.有基础疾病人群:如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基础疾病可能会加重,同时也更容易发展为重症。这类人群要严格按照医嘱治疗基础疾病,控制病情稳定。日常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因为呼吸道感染可能诱发基础疾病发作。外出佩戴好口罩,做好防护。一旦出现感染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基础疾病情况,以便医生综合评估和治疗。因为基础疾病会影响机体的整体健康状况和对病毒的抵抗力,如心血管疾病患者感染后可能增加心脏负担,引发严重心血管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