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黄怎么办

一、牙黄原因

1.外源性着色:日常饮食中的咖啡、茶、红酒、可乐等深色食物和饮料,以及吸烟、嚼槟榔等习惯,会使牙齿表面逐渐附着色素,导致牙黄。长期接触这些物质,色素会不断累积,使牙齿颜色加深。例如,经常喝咖啡的人,牙齿表面容易形成黄褐色的色素沉着。

2.内源性着色:在牙齿发育期间,如孕妇在孕期或儿童在7岁前服用四环素类药物,药物会与牙本质结合,形成稳定的四环素钙复合物,导致牙齿变色,多呈黄色、灰色或棕色。此外,严重的龋齿、牙髓坏死等疾病也可能引起牙齿内部变色。

3.增龄性变化:随着年龄增长,牙齿表面的牙釉质会逐渐磨损,而内层牙本质颜色较深,就会使牙齿看起来越来越黄。

4.口腔卫生不良:不按时刷牙、刷牙方法不正确,导致牙菌斑、牙结石在牙齿表面堆积,久而久之会使牙齿变黄。牙菌斑是一种细菌性生物膜,牙结石则是矿化后的牙菌斑,它们不仅影响美观,还会引发牙龈炎症等口腔问题。

二、改善牙黄的方法

1.日常口腔护理

正确刷牙:使用软毛牙刷,采用巴氏刷牙法,将牙刷与牙长轴呈45度角指向根尖方向,按照牙龈-牙交界区,使刷毛一部分进入龈沟,一部分铺于龈缘上,尽可能伸入邻间隙内,用轻柔压力使刷毛在原位进行前后方向短距离的水平颤动,每次颤动4-5次,颤动时牙刷移动约1毫米,每次只刷2-3颗牙,再将牙刷移至下一组牙。每天至少刷牙两次,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这样能有效清除牙齿表面的食物残渣和牙菌斑,预防牙黄加重。

使用牙线:牙线能清洁牙刷难以触及的牙缝间的食物残渣和牙菌斑。将牙线轻轻放入牙缝,呈C字形包绕牙齿,上下刮动清洁牙缝两侧。每天使用一次牙线,可减少牙菌斑在牙缝的堆积,维持牙齿清洁。

选择合适的牙膏:含有摩擦剂、清洁成分的牙膏有助于去除牙齿表面的污垢。如含碳酸钙、磷酸氢钙等摩擦剂的牙膏,能通过物理摩擦作用清洁牙齿。但要注意避免过度使用强力摩擦的牙膏,以免损伤牙釉质。

2.专业口腔治疗

洗牙:通过超声波洁牙机的高频震荡,去除牙齿表面的牙结石、牙菌斑和色素沉着,恢复牙齿原本的颜色。一般建议每年洗牙1-2次。洗牙后可能会出现牙齿敏感等情况,通常一段时间后可自行缓解。

牙齿美白

冷光美白:在牙齿表面涂抹美白剂,利用冷光照射加速美白剂的反应,分解牙齿内部的色素,达到美白效果。这种方法效果较明显,一次治疗后牙齿可明显变白。但治疗后牙齿可能会有短暂的敏感,需避免食用过冷过热食物。

家庭美白套装:包括美白牙贴、美白凝胶等。美白牙贴使用方便,将牙贴贴在牙齿表面,其中的美白成分可逐渐改善牙齿颜色。美白凝胶一般配合牙套使用,将凝胶挤入牙套内,佩戴在牙齿上进行美白。使用家庭美白套装需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避免过度使用损伤牙齿。

3.饮食调整

减少深色食物和饮料摄入:尽量少喝咖啡、茶、红酒、可乐等易使牙齿着色的食物和饮料。若无法避免,可使用吸管,减少食物与牙齿的直接接触。

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橙子、柠檬、草莓等,维生素C有助于维持牙龈健康,促进口腔健康,且部分水果的咀嚼过程对牙齿有一定清洁作用。

适当食用粗糙食物:如芹菜、胡萝卜等,这些食物在咀嚼时可对牙齿表面起到一定的清洁和摩擦作用,减少牙菌斑附着。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牙齿处于发育阶段,应避免使用美白产品,尤其是化学美白方法,以免影响牙齿发育。家长要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从儿童萌出第一颗乳牙开始,就用干净的纱布或指套牙刷轻轻擦拭牙齿。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教会孩子正确刷牙方法。

对于因龋齿导致牙黄的儿童,应及时就医治疗龋齿,避免龋齿进一步发展影响恒牙发育。

2.孕妇

孕妇应避免进行牙齿美白治疗,尤其是含有化学药物成分的美白方法,可能对胎儿产生潜在风险。孕期要特别注意口腔卫生,由于孕期激素水平变化,孕妇更容易出现牙龈炎症等口腔问题。可增加刷牙次数,饭后及时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若因饮食导致牙黄,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减少深色食物摄入,多吃蔬菜水果来改善。若出现严重口腔问题,应及时就医,告知医生怀孕情况,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安全的治疗。

3.老年人

老年人牙齿多有磨损,牙釉质较薄,进行牙齿美白等治疗时需谨慎。洗牙时应告知医生自身牙齿情况,避免洗牙力度过大损伤牙齿。

若因增龄性变化导致牙黄,可通过加强日常口腔护理,如正确刷牙、使用漱口水等,保持口腔清洁,改善牙齿外观。同时,注意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钙、磷等营养物质的食物,有助于维持牙齿健康。

四、治疗牙黄的药物

1.过氧化氢:常用于牙齿美白治疗中的美白剂成分,可分解牙齿内部色素,达到美白效果。

2.过氧化脲:也是常见的牙齿美白药物,可释放活性氧,对牙齿色素进行氧化分解,改善牙齿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