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牙周脓肿
1.成因机制:牙菌斑、牙结石等局部刺激物长期堆积于牙龈边缘,引发牙龈组织的慢性炎症,当炎症进一步发展,局部细菌感染加重,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聚集参与炎症反应,导致组织化脓形成脓肿,表现为牙龈上长包。
2.相关人群及特点:多见于长期口腔卫生维护不佳者,如成年人中因未养成每日有效刷牙、使用牙线等习惯,致使牙菌斑、牙结石累积,增加牙周脓肿发生风险。
二、根尖周脓肿
1.成因机制:龋齿未得到及时治疗,细菌由龋洞侵入牙髓,引起牙髓感染坏死,感染继续向牙根尖周围组织扩散,刺激根尖周组织产生炎症反应,炎症渗出物积聚形成脓肿,表现为牙龈相应部位长包。
2.相关人群及特点:各年龄段均可能发生,有龋齿病史且未及时处理的人群风险较高,儿童或青少年若龋齿未重视,也易出现此类情况。
三、牙龈瘤
1.成因机制:多与局部刺激因素有关,如牙结石、不良修复体长期刺激牙龈组织,此外,激素变化也可能是诱因,女性体内激素水平波动时(如妊娠期),牙龈对局部刺激的反应性增强,易诱发牙龈瘤导致牙龈长包。
2.相关人群及特点:女性相对更易受激素变化影响,妊娠期女性激素水平改变,牙龈瘤发生率可能升高;有口腔局部刺激因素(如牙结石、不合适假牙)的人群易患。
四、智齿冠周炎
1.成因机制:智齿萌出过程中,若萌出空间不足,部分牙冠被牙龈覆盖,形成较深的盲袋,食物残渣易嵌塞于盲袋内,加上细菌滋生,引发牙龈组织炎症,炎症加重时可形成脓肿,表现为牙龈上长包。
2.相关人群及特点:青少年处于智齿萌出的阶段,此时期易发生智齿冠周炎,从而出现牙龈长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