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能的原因
(一)跟骨骨刺
成因:长期的行走、站立等劳损,导致跟骨骨质增生形成骨刺。多见于中老年人,由于年龄增长,足部结构发生退变,加上长期的力学刺激,容易引发跟骨骨刺。例如,一些从事重体力劳动或长期步行的人群,跟骨骨刺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表现:主要是足跟部疼痛,晨起或休息后开始行走时疼痛明显,行走一段时间后可能稍有缓解,但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后又会加重。
(二)足底筋膜炎
成因:足底筋膜是连接足跟与前足的一层纤维组织,长时间的跑步、跳跃、长时间站立等,会使足底筋膜受到反复的牵拉,引起无菌性炎症。比如,爱好运动的人如果运动方式不当,或者上班族长时间站立工作,都容易患上足底筋膜炎。
表现:足跟底部疼痛,按压时疼痛明显,有时疼痛可放射至足底内侧。晨起第一次踩地时疼痛剧烈,活动后有所缓解,但长时间活动后又会加重。
(三)跟腱炎
成因:跟腱是连接小腿肌肉与跟骨的肌腱,过度运动、突然增加运动强度等可导致跟腱发生炎症。例如,运动员在训练中突然加大运动量,就容易引发跟腱炎。
表现:足跟上方跟腱部位疼痛、肿胀,按压跟腱时疼痛明显,活动时跟腱部位有紧张感,严重时行走困难。
(四)外伤
成因:足跟部受到撞击、扭伤等外伤,可能导致软组织损伤或跟骨骨折等。比如,从高处跳下、足部被重物砸到等情况都可能引起足跟外伤。
表现:有明确的外伤史,受伤后足跟部疼痛、肿胀、淤血,活动受限。如果是跟骨骨折,可能还会出现足跟部畸形等表现。
二、相关检查
(一)体格检查
医生会检查足跟部的外观,有无肿胀、畸形等,按压足跟部不同部位,判断疼痛的具体位置,初步判断可能的病因。例如,按压跟骨骨刺部位时疼痛较为局限,而足底筋膜炎按压足底筋膜起点处有明显压痛。
(二)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以发现跟骨骨刺、跟骨骨折等情况。对于怀疑跟骨骨刺的患者,X线往往能清晰显示跟骨底部的骨质增生影像;对于外伤后怀疑跟骨骨折的患者,X线能明确是否有骨折及骨折的类型。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足底筋膜炎、跟腱炎等软组织病变显示更为清晰。它可以观察到足底筋膜的水肿情况、跟腱的炎症及损伤程度等,有助于早期发现一些细微的软组织病变。
三、应对措施
(一)休息
减少足跟部的负重活动,避免长时间行走、站立或跑步等。让足跟部得到充分的休息,有利于炎症的消退和损伤的修复。例如,患者应避免长时间逛街、长途行走等,尽量多休息。
(二)物理治疗
冷敷:在疼痛初期,可使用冰袋对足跟部进行冷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冷敷可以减轻局部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和肿胀。但要注意避免冻伤皮肤,可在冰袋与皮肤之间隔一层毛巾。
热敷:在疼痛缓解后,可采用热敷的方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可以用热毛巾或热水袋热敷足跟部,温度不宜过高,一般40-50℃为宜,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
冲击波治疗:对于跟骨骨刺、足底筋膜炎等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冲击波可以刺激组织的修复和再生,减轻炎症。但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操作下进行。
(三)矫形鞋垫
定制合适的矫形鞋垫可以改变足底的受力分布,减轻足跟部的压力,从而缓解疼痛。例如,对于因足弓异常导致足底筋膜炎的患者,合适的矫形鞋垫可以起到很好的支撑和矫正作用。
(四)药物治疗
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可以缓解疼痛和炎症。但对于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需要谨慎使用,因为非甾体类抗炎药可能有一些副作用。对于儿童,应避免随意使用成人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特殊情况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五)手术治疗
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严重跟骨骨刺、跟腱炎或跟骨骨折等情况,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是有创的,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并且术后需要进行康复训练等。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无缘无故一只脚后跟疼相对较少见,若发生多考虑外伤等因素。要注意询问儿童近期是否有摔倒、碰撞等情况。如果是外伤导致,要仔细检查足跟部有无肿胀、淤血等情况。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应优先考虑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如休息、简单的物理治疗等,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
(二)孕妇
孕妇出现足跟疼可能与体重增加、激素变化等有关。要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可以选择舒适的鞋子,必要时使用矫形鞋垫。在药物使用上要特别谨慎,因为很多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所以一般优先采用物理治疗等方法缓解疼痛,如适当的热敷等,但要注意温度和时间,避免烫伤。
(三)老年人
老年人足跟疼常见于跟骨骨刺、足底筋膜炎等。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恢复相对较慢。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休息的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因为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等,在进行物理治疗或使用药物时要考虑到这些基础疾病的影响。例如,糖尿病患者进行冷敷时要注意避免冻伤导致感染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