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甲基丙二酸血症

甲基丙二酸血症的定义

甲基丙二酸血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有机酸代谢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参与甲基丙二酸代谢的相关酶缺陷或辅酶维生素B12代谢异常,导致甲基丙二酸及其前体在体内蓄积。

病因方面

酶缺陷因素: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缺乏是常见的病因,该酶的编码基因位于染色体6p21.3,当基因发生突变时可导致酶活性降低。另外,腺苷钴胺素合成酶缺乏也会引起甲基丙二酸血症,腺苷钴胺素是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的辅酶,其合成异常会影响酶的功能。

维生素B12代谢异常因素:体内维生素B12的代谢包括细胞内的转运、还原等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如转钴胺素Ⅱ缺乏等情况,会导致维生素B12不能正常发挥作为辅酶参与甲基丙二酸代谢的作用,进而引发甲基丙二酸血症。

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与症状轻重:患儿发病年龄不一,多数在新生儿期或婴儿期发病。轻症患儿可能在婴幼儿期出现发育迟缓、间歇性酮症酸中毒、低血糖等表现;重症患儿可在新生儿期就出现严重的酸中毒、呕吐、嗜睡、呼吸急促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差异:对于新生儿期发病的患儿,可能表现为拒食、肌张力低下、呼吸暂停等;婴幼儿期除了上述代谢紊乱相关表现外,还可能出现智力发育落后、惊厥等情况;随着年龄增长,部分患儿可能存在生长发育迟缓、反复感染等问题,且在感染、饥饿、应激等情况下,容易诱发代谢危象,出现酸中毒加重、意识障碍等。

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

-血液生化检查:可发现血中甲基丙二酸、乳酸、丙酮酸水平升高,血糖降低等情况。例如,血甲基丙二酸浓度可显著高于正常水平,一般正常范围在一定浓度以下,而患儿血中该指标明显升高。

-尿液有机酸分析:尿液中甲基丙二酸等有机酸排出量增加,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技术可以检测到尿液中甲基丙二酸等特异性有机酸的升高。

-基因检测:通过对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基因或维生素B12代谢相关基因进行检测,能够明确是否存在基因突变,从而进行确诊和分型。

影像学检查:脑部影像学检查如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可能发现脑萎缩、脑白质病变等异常改变,这与长期代谢紊乱对神经系统的损伤有关。

治疗与预后

治疗原则

-急性期治疗:当患儿出现代谢危象,如酸中毒、低血糖等情况时,需要立即进行抢救,包括纠正酸中毒、补充葡萄糖等对症支持治疗。同时,限制蛋白质摄入,减少甲基丙二酸前体的产生,给予高热量饮食以保证机体能量供应。

-长期治疗:对于维生素B12反应型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可给予大剂量维生素B12治疗;对于酶缺乏型患儿,除了饮食控制外,可补充左旋肉碱等,左旋肉碱可以促进甲基丙二酸的代谢排出。

预后情况:预后与患儿的发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是否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等因素有关。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患儿,部分可以正常生长发育,智力发育也可能接近正常;而发病早、病情重且未得到有效治疗的患儿,预后较差,可能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死亡。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新生儿及婴儿:新生儿期发病的患儿病情变化迅速,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血气分析、血生化等指标。在喂养方面,要严格遵循低蛋白、高热量的饮食原则,由于婴儿消化系统和代谢系统发育不完善,喂养时要注意喂养的量和方式,避免诱发代谢危象。

儿童及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患儿,要注意保证营养均衡,除了饮食控制外,要监测生长发育指标,如身高、体重、智力发育等情况。在感染等应激状态下,要提前做好预防代谢紊乱的措施,如增加热量补充等。同时,要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因为长期患病可能对患儿的心理产生影响,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给予心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