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甲基丙二酸血症

一、定义与概述

甲基丙二酸血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有机酸代谢病,因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缺乏或其辅酶维生素B12(钴胺素)代谢缺陷所致。患儿体内甲基丙二酸及其前体蓄积,进而影响机体多个系统功能。

二、病因

1.酶缺陷相关

-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缺乏:编码该酶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酶的结构和功能异常,使甲基丙二酸不能正常代谢。例如,MMAA基因、MMAB基因等突变可引起变位酶缺乏型甲基丙二酸血症。

-维生素B12代谢缺陷:又分为多种亚型,如cblA、cblB等型,是由于参与维生素B12代谢的相关基因异常,影响维生素B12转变为有活性的辅酶形式,从而影响变位酶的功能。

2.年龄因素:多见于新生儿及婴幼儿,因为在这个生长发育阶段,机体的代谢系统相对不够成熟,对有机酸代谢的调节能力较弱,一旦出现酶或维生素B12代谢相关异常,更容易发病。

3.遗传因素:由父母双方携带致病基因,子代通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获得致病基因而发病,家族中有相关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三、临床表现

1.神经系统表现

-新生儿期可出现嗜睡、拒食、呕吐、肌张力低下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惊厥、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等。婴幼儿期可能有运动发育落后,如抬头、坐、站、走等能力较正常儿童延迟,严重者可出现脑萎缩、共济失调等。年龄较小的患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对代谢紊乱更为敏感,症状出现相对较早且严重。

-儿童及成人期可能出现认知功能减退、精神行为异常等,这与长期有机酸蓄积对神经系统的慢性损伤有关。

2.消化系统表现

-常反复出现呕吐,呕吐物可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呈喷射性呕吐。还可出现腹泻、脱水等表现,婴幼儿由于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呕吐、腹泻等症状可能更为频繁,容易导致水电解质紊乱。

-部分患儿可出现肝脏肿大等肝脏受累表现,年龄较小的患儿肝脏相对体积较大,对代谢产物的耐受能力更弱,肝脏受累时可能影响其正常的代谢和合成功能。

3.代谢性酸中毒表现

-患儿可出现呼吸深快等代偿性呼吸改变,以纠正酸中毒。长期酸中毒会影响机体的酸碱平衡,对各器官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尤其对肾脏等器官的损伤较为明显,年龄较小的患儿肾脏的酸碱调节功能尚未完全成熟,更容易受到代谢性酸中毒的影响。

四、诊断

1.实验室检查

-血液生化检查:可发现血中甲基丙二酸、乳酸、丙酮酸等有机酸水平升高,血气分析提示代谢性酸中毒。对于不同年龄的患儿,这些指标的变化可能有不同的特点,新生儿由于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酸中毒可能更为严重,相关有机酸水平升高更显著。

-尿液有机酸分析:尿中甲基丙二酸等有机酸排出量增加,是重要的诊断依据之一。通过检测尿液中有机酸的种类和含量,可以辅助诊断该病。

-基因检测: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相关致病基因,如MMAA、MMAB等基因,明确是否存在基因变异,从而确诊并进行基因分型。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的家庭,基因检测可以更早发现携带致病基因的胎儿或患儿。

2.影像学检查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可发现脑萎缩、脑白质病变等神经系统异常改变。不同年龄患儿的脑部MRI表现有所不同,新生儿及婴幼儿的脑部组织处于快速发育阶段,代谢紊乱对脑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在MRI上更容易显现出来。

五、治疗与预防

1.急性期治疗

-主要是纠正酸中毒、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维持内环境稳定。对于出现低血糖的患儿,需要及时补充葡萄糖,以保证大脑等重要器官的能量供应。年龄较小的患儿由于糖原储备少,更容易发生低血糖,所以在急性期要密切监测血糖,及时处理。

2.饮食治疗

-限制蛋白质摄入,给予低甲基丙二酸前体的饮食,如限制含异亮氨酸、缬氨酸、苏氨酸、蛋氨酸、丙氨酸等氨基酸丰富的食物摄入。根据患儿年龄调整饮食中蛋白质的含量和种类,婴儿期需要特别注意选择适合的低蛋白配方奶,并逐渐添加符合代谢要求的辅食。

3.维生素B12治疗

-对于维生素B12代谢缺陷型患儿,补充维生素B12可能有效。不同亚型的维生素B12代谢缺陷患儿对维生素B12的反应不同,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个体化的维生素B12剂量调整。年龄较小的患儿在使用维生素B12时要注意观察不良反应,因为其肝、肾等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有限。

4.预防

-新生儿筛查:通过新生儿疾病筛查,如串联质谱技术等,可以在患儿出现临床症状之前早期发现甲基丙二酸血症,以便及时干预。对于有家族遗传病史的夫妇,可进行产前诊断,如羊水穿刺或绒毛活检等,检测胎儿是否携带致病基因,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选择性流产等,预防患儿出生。

甲基丙二酸血症是一种严重影响患儿健康的代谢性疾病,需要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根据患儿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采取个体化的治疗和护理措施,以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