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常愈合过程中出现的硬块
(一)瘢痕组织形成
剖腹产后刀口处形成硬块较常见的原因是瘢痕组织增生。在伤口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会大量增殖,合成并分泌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形成瘢痕组织。一般来说,术后1-3个月瘢痕会进入增生期,此时局部可能表现为硬块,质地较硬,可能伴有轻度疼痛或瘙痒等不适。这种情况在多数产妇中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改善,一般1-2年瘢痕会逐渐软化、变平。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的产妇瘢痕愈合过程可能略有差异,但总体遵循瘢痕增生-成熟的规律。生活方式上,正常的生活作息、合理的饮食对瘢痕恢复有一定帮助,比如避免吸烟,因为吸烟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不利于瘢痕修复。
(二)线结反应
剖宫产手术缝合时使用的缝线,部分产妇可能会对缝线产生线结反应。身体会对缝线这种异物产生免疫反应,局部可能形成炎性结节,表现为刀口处的硬块。通常线结反应引起的硬块一般边界清楚,有的可能会有轻微红肿等表现。如果线结没有感染等情况,一般在术后数月可逐渐吸收,但如果线结发生感染,则需要进一步处理。病史方面,如果产妇有过对某些缝线材料过敏的情况,可能更容易出现线结反应。
二、异常情况导致的硬块
(一)感染
1.浅层感染
-刀口浅层感染时,除了有硬块外,局部还会出现红、肿、热、痛等表现,严重时可能有脓性分泌物渗出。感染可能是由于术后刀口护理不当,如沾水、污染等引起。对于不同年龄的产妇,感染的风险略有不同,一般产后身体抵抗力相对较低,更易发生感染。生活方式上,产后如果不注意个人卫生,比如长时间不更换卫生垫等,会增加刀口感染的风险。病史方面,如果产妇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血糖控制不佳时,刀口感染的概率会明显升高,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
2.深部感染
-深部感染相对少见,但后果更严重。深部感染可能累及皮下组织、肌肉甚至腹膜等深层结构,除了局部硬块外,可能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深部感染的原因可能与手术操作过程中的无菌操作不严格等有关。年龄较大的产妇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发生深部感染后恢复可能更慢。
(二)血肿形成
手术过程中如果局部血管止血不彻底,术后可能形成血肿。血肿表现为刀口处逐渐增大的硬块,伴有疼痛,局部皮肤可能呈青紫色。较小的血肿可能会被机体逐渐吸收,但较大的血肿可能需要进行穿刺抽吸等处理。年龄因素对血肿吸收有一定影响,年轻产妇身体修复能力相对较强,可能更有利于较小血肿的吸收。生活方式上,产后过度活动等可能会导致已形成的小血肿进一步增大,所以产后需要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三)子宫内膜异位症
如果剖宫产时子宫内膜组织种植在刀口部位,就可能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这种情况下,硬块会随着月经周期出现周期性变化,经期可能会增大、疼痛加剧,非经期可能略有缩小。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与手术操作中子宫内膜组织的种植有关,不同年龄的产妇都有可能发生,但具体机制还与个体的免疫等因素有关。生活方式上,目前没有明确的生活方式因素能直接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但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有助于机体应对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