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深静脉炎

血栓性深静脉炎是临床上的多发病,常见病。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好发于下肢,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静脉曲张等。以下是对血栓性深静脉炎的相关介绍:

1.病因:

血流缓慢:长期卧床、久坐、静脉曲张等原因可导致血液在深静脉内缓慢流动,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血管壁损伤:手术、创伤、感染等因素可导致血管壁受损,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在受损部位聚集,形成血栓。

血液高凝状态:某些疾病如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可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

2.症状:

下肢肿胀:是血栓性深静脉炎最常见的症状,通常从下肢远端开始,逐渐向上蔓延。

疼痛:肿胀部位常伴有疼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

皮肤温度升高:患肢皮肤温度升高,可出现发红、发紫等表现。

静脉曲张:部分患者可出现静脉曲张,表现为下肢静脉迂曲扩张。

3.诊断:

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肢进行详细的检查,包括测量肢体周径、检查皮肤温度、观察静脉曲张情况等。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等,可帮助了解患者的血液情况。

影像学检查:超声多普勒、静脉造影等可明确血栓的部位和范围。

4.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使用弹力袜等,以减轻症状。

药物治疗:使用抗凝、溶栓、活血化瘀等药物,预防血栓进一步扩大。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血栓性深静脉炎,可能需要手术取栓或放置滤网。

5.预防: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控制糖尿病、高血脂等,可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适当运动:避免长时间久坐或久站,可促进血液循环。

注意保暖:寒冷天气注意保暖,避免血管收缩。

戒烟:吸烟可使血管内皮损伤,增加血栓形成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