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有异物感怎么回事

一、生理性因素

(一)饮食因素

1.进食过快或过烫

-当进食速度过快时,食物可能还未充分咀嚼就进入食道,对食道黏膜产生刺激,从而引起异物感。例如,大量食用火锅等过烫食物时,高温会损伤食道黏膜,导致短暂的异物感。一般来说,正常人体温约36-37℃,过烫食物温度远高于此,会直接刺激食道黏膜。

-另外,大量食用粗糙食物,如未充分咀嚼的粗纤维食物,也可能在通过食道时摩擦食道黏膜,产生异物感。

2.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下,人体的神经调节功能可能会出现紊乱。例如,一些长期压力大的上班族,由于精神高度紧张,可能会感觉食道有异物感,但实际上并没有器质性病变。这是因为不良情绪会影响食道的神经传导和肌肉蠕动功能,导致感觉异常。

二、病理性因素

(一)食道疾病

1.食道炎

-反流性食道炎:是由于胃内容物反流至食道,刺激食道黏膜引起的炎症。胃酸等反流物会损伤食道黏膜,导致食道黏膜充血、水肿,患者会感觉食道有异物感,还常伴有烧心、反酸等症状。研究表明,约有60%-70%的反流性食道炎患者会出现食道异物感。

-真菌性食道炎:多发生在免疫力低下人群,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的患者,或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白色念珠菌等真菌在食道内滋生繁殖,感染食道黏膜,引起炎症反应,导致食道异物感,同时可能伴有吞咽疼痛、吞咽困难等症状。

2.食道肿瘤

-良性肿瘤:如食道平滑肌瘤,肿瘤生长在食道壁内,会占据食道空间,导致食道狭窄或梗阻,患者会感觉食道有异物感,且随着肿瘤增大,异物感会逐渐加重,可能还会出现吞咽梗阻感。

-恶性肿瘤:如食道癌,早期可能仅表现为食道异物感,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食道癌的发生与长期吸烟、饮酒、食用亚硝胺含量高的食物等因素有关。据统计,我国食道癌的发病率在消化道肿瘤中位居前列。

3.食道憩室

-是食道壁局部向外膨出形成的囊袋状结构。憩室内可能会残留食物,刺激食道黏膜,引起异物感,还可能伴有吞咽困难、食物反流等症状。如果憩室并发炎症、感染,症状会更加明显。

(二)邻近器官疾病

1.咽喉部疾病

-慢性咽炎:患者常感觉咽喉部有异物感,有时这种异物感可能会放射至食道部位,让患者误以为是食道有异物感。慢性咽炎是由于咽喉部黏膜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导致淋巴滤泡增生等改变,引起咽部不适,其发病与长期吸烟、饮酒、空气污染等因素有关。

-扁桃体炎:严重的扁桃体炎可能会波及邻近的食道周围组织,引起食道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从而导致食道异物感。扁桃体炎多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儿童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患扁桃体炎。

2.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部分冠心病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典型的症状,表现为胸骨后、心前区疼痛,有时疼痛会放射至颈部、肩部、背部,甚至可能会放射至食道部位,导致患者感觉食道有异物感。这是因为心脏和食道的神经支配有部分重叠,心肌缺血缺氧时可能会通过神经反射引起类似食道异物感的症状。

三、特殊人群情况

(一)儿童

1.异物误吞

-儿童好奇心强,容易误吞小玩具、硬币等异物。如果异物卡在食道内,就会出现明显的食道异物感,同时可能伴有哭闹、流涎、吞咽困难等症状。例如,3-5岁的儿童误吞纽扣电池等尖锐异物时,对食道黏膜的损伤可能会更严重,需要及时就医处理。儿童的食道相对较窄,误吞异物后更容易造成梗阻等严重情况。

2.先天性食道疾病

-一些儿童可能存在先天性食道畸形,如先天性食道狭窄等,从婴幼儿时期就可能出现食道异物感相关表现,随着年龄增长,症状可能会逐渐加重。先天性食道疾病往往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等手段明确诊断,如食道造影等检查可以发现食道的形态异常。

(二)老年人

1.退行性病变

-老年人食道黏膜逐渐出现退行性改变,食道蠕动功能也会减退。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食道异物感的发生。例如,老年人患有糖尿病时,可能会出现植物神经病变,影响食道的神经调节和蠕动功能,更容易出现食道异物感。

2.肿瘤高发

-老年人是食道肿瘤的高发人群,随着年龄增长,患食道癌等恶性肿瘤的风险增加。因此,老年人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食道异物感,需要高度警惕食道肿瘤的可能,应及时进行胃镜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