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前总有小黑点在飞,医学上称为飞蚊症,其常见原因如下
1.生理性原因:随着年龄增长,玻璃体发生退行性改变,原本均匀的胶状物质逐渐脱水、收缩,产生不均匀的混浊物,投射到视网膜上就形成小黑点飘动的感觉,中老年人多发。高度近视者由于眼轴变长,玻璃体也易提前出现退变,导致飞蚊症。这种生理性飞蚊症一般对视力影响较小,且症状相对稳定,不会突然加重。
2.病理性原因:
(1)玻璃体炎症:眼内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眼部等,引发玻璃体炎症,炎症细胞和渗出物可导致玻璃体混浊,出现小黑点飞舞症状。此类飞蚊症可能伴有眼红、眼痛、视力下降等表现。
(2)视网膜裂孔或脱离:视网膜变性、外伤等因素,使视网膜出现裂孔,液化的玻璃体通过裂孔进入视网膜下,导致视网膜脱离。在病变初期,患者常感觉眼前有黑影飘动,同时可能伴有闪光感、视野缺损等症状,严重影响视力。
(3)眼底血管性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等,病变导致视网膜血管破裂出血,血液进入玻璃体,就会出现眼前黑点飘动,还可能伴有视力不同程度下降。
二、针对眼前总有小黑点在飞的情况,通常需进行以下检查
1.眼底检查:通过直接检眼镜、间接检眼镜或前置镜等设备,可直接观察眼底视网膜、脉络膜、视神经乳头等结构,查看是否存在视网膜裂孔、脱离、出血、血管病变等异常。
2.眼部B超:对于屈光间质混浊,如玻璃体混浊严重影响眼底观察时,眼部B超可清晰显示玻璃体和视网膜的形态,判断是否有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脱离等情况。
3.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能对视网膜进行高分辨率的断层成像,详细分析视网膜各层结构,辅助诊断视网膜的微小病变,如黄斑区病变等。
4.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对于怀疑有眼底血管性疾病的患者,FFA可动态观察眼底血管的形态和血流情况,明确血管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有助于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等疾病。
三、治疗方法
1.对于生理性飞蚊症,若症状较轻且不影响生活和视力,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只需定期观察。但日常需注意用眼健康,避免长时间用眼疲劳,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充足睡眠、均衡饮食等。对于症状较明显影响生活者,可考虑以下治疗:
(1)药物治疗:氨碘肽滴眼液,通过补充碘离子,促进眼部微血管扩张和血液循环,改善玻璃体代谢,减轻混浊。卵磷脂络合碘片,能促进玻璃体混浊吸收。
(2)激光治疗:利用激光的能量,将玻璃体混浊物击碎,使其变小或消散,改善飞蚊症状。
2.病理性飞蚊症则需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1)玻璃体炎症:根据病因选择合适的抗炎药物,如感染性炎症需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自身免疫性炎症可能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
(2)视网膜裂孔或脱离:需尽快进行手术治疗,如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封闭裂孔,或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视网膜复位术等,以恢复视网膜的正常位置和功能。
(3)眼底血管性疾病: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控制血糖、血压等。针对出血情况,可使用促进血液吸收的药物,必要时进行视网膜光凝治疗,改善视网膜缺血缺氧状态,预防新生血管形成及并发症。
四、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眼部功能逐渐衰退,飞蚊症更为常见。老年人应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眼部病变。若出现飞蚊症症状突然加重,如黑点数量增多、伴有闪光感、视力下降等,需立即就医,排除视网膜脱离等严重疾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眼部保健,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眼部受伤。
2.儿童及青少年:高度近视的儿童及青少年易出现飞蚊症,家长应关注孩子的视力变化,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如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控制用眼时间、增加户外活动等,预防近视度数进一步加深。一旦发现孩子眼前有小黑点飘动,应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避免延误病情。由于儿童眼部仍在发育阶段,治疗时需谨慎选择治疗方法,严格遵循医嘱。
3.孕妇:孕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眼部生理状态,部分孕妇可能出现飞蚊症。孕妇应注意眼部休息,避免长时间看电子屏幕。若出现飞蚊症,切勿自行用药,应及时就医,告知医生怀孕情况,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检查和评估,选择安全的处理方式。
4.患有全身性疾病者:如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因长期疾病影响,易出现眼底血管病变导致飞蚊症。这类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血压,遵医嘱规律服药,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眼部并发症。若出现飞蚊症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全身疾病史,有助于医生准确诊断和制定合理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