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肾功能衰竭
急性肾功能衰竭若能及时明确并去除诱因(如肾缺血、肾毒性药物等),经有效治疗(如纠正血容量不足、停用肾毒性药物等),多数患者肾功能可恢复,预后较好,生存期基本不受急性肾功能衰竭本身显著影响,关键在于积极治疗原发病,防止进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
慢性肾功能衰竭按慢性肾脏病(CKD)分期不同,生存期差异较大:
1.CKD1-2期:此阶段肾功能轻度受损,主要通过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延缓病情进展,若基础疾病控制良好,对生存期影响较小,患者可维持相对正常的生活和较长的生存时间。
2.CKD3期:肾功能中度受损,需严格控制血压、血糖,遵循低蛋白饮食等规范治疗以延缓肾功能进一步恶化,此时生存期与病情进展速度及患者整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经规范治疗者可维持较长时间。
3.CKD4-5期:5期即尿毒症期,若不接受肾脏替代治疗(透析或肾移植),生存期明显缩短;若接受透析(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5年生存率约50%-70%;若成功行肾移植,5年生存率更高,且生活质量改善,但受供体来源、排斥反应等因素影响。
特殊人群影响及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系统基础疾病,肾功能衰竭预后相对更差,需加强对基础疾病的综合管理,密切监测肾功能变化,优化治疗方案以提高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
儿童患者:需明确儿童特有的病因(如先天性肾发育异常等),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积极治疗原发病,关注生长发育影响,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女性患者:需关注妊娠等特殊情况对肾功能的潜在影响,病情稳定时需经医生全面评估后谨慎考虑妊娠相关问题,避免因妊娠加重肾功能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