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史采集与检查
1.详细病史询问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要询问发病前的诱因,如是否有不洁性生活史(性活跃人群需重点关注)、近期是否有憋尿、卫生习惯不佳等情况。儿童患者要了解其是否有尿布更换不及时等情况。还要询问尿血的特点,是全程尿血还是初始或终末尿血,尿血的颜色深浅等。
-了解患者既往是否有泌尿系统疾病史,如肾炎、结石等,以及用药史,是否有可能导致尿血的药物服用史。
2.体格检查
-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泌尿系统的检查,如肾区是否有叩击痛,膀胱区是否有压痛等。对于女性患者要检查外阴部是否有炎症等情况,男性患者要检查前列腺等情况。
3.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是重要的检查项目,可明确尿中红细胞的数量等情况,还能查看是否有白细胞等,判断是否存在感染等情况。例如,若尿中白细胞明显增多,提示可能存在泌尿系统感染。
-尿细菌培养:对于怀疑尿路感染的患者,尿细菌培养可以明确是否有细菌感染以及是哪种细菌感染,从而指导后续的抗感染治疗。
-血常规:可以了解患者是否有感染导致的血象升高情况,如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是否升高,帮助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
-肾功能检查:包括肌酐、尿素氮等指标,了解患者的肾功能情况,因为严重的尿路感染可能影响肾功能。
4.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对于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等情况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可以查看肾脏、输尿管、膀胱是否有结石、占位等病变。儿童患者进行超声检查相对安全,无辐射等不良影响。
-X线检查:对于一些泌尿系统结石等情况也有一定的诊断意义,但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要谨慎使用,避免不必要的辐射暴露。
二、尿路感染的治疗
1.抗感染治疗
-根据尿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对于单纯性尿路感染,可选用一些相对安全有效的抗生素,如对于非复杂性膀胱炎,可选用呋喃妥因等药物,但要注意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药物的选择有差异,儿童患者要避免使用对肾脏等有较大毒性的药物。
-对于女性患者,急性单纯性膀胱炎短疗程疗法较为常用,如单剂疗法或3日疗法等;对于男性患者的尿路感染,治疗疗程可能相对较长。
2.对症支持治疗
-多饮水:无论年龄大小,多饮水都有助于增加尿量,冲刷尿道,促进细菌等有害物质的排出,缓解尿血等症状。一般建议每天饮水量在1500-2000ml以上。
-休息: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对于儿童患者来说,充足的休息有利于身体的恢复。
三、尿血的处理
1.一般处理
-让患者适当休息,减少活动量,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尿血加重。对于儿童患者,要安抚其情绪,避免其过度哭闹等增加腹压的行为。
-观察尿血的变化情况,定期复查尿常规等相关检查,了解尿血的改善情况。
2.针对病因治疗尿血
-如果尿血是由尿路感染引起,随着尿路感染的控制,尿血情况一般会逐渐改善。但如果尿血持续不缓解或加重,要进一步检查明确是否有其他导致尿血的原因,如同时存在结石、肿瘤等情况,需要针对这些病因进行相应的处理,如结石的处理可根据结石的大小等情况选择药物排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或手术取石等方法,肿瘤则可能需要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尿路感染尿血时,要特别注意其用药的安全性,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在护理方面,要注意保持儿童会阴部的清洁卫生,及时更换尿布等。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体温等情况,因为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2.女性患者
-性活跃期女性尿路感染尿血时,要注意在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治愈后也要注意性生活卫生,减少尿路感染的复发。同时,要注意保持外阴部的清洁,勤换内裤。
3.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在治疗尿路感染时要同时控制基础疾病。在用药方面要更加谨慎,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因为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同时,要注意观察老年患者的排尿情况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