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的区别有哪些

解剖部位

上呼吸道:主要包括鼻、咽、喉。鼻腔有鼻毛可过滤空气中的较大颗粒,鼻黏膜能温暖、湿润空气并吸附灰尘等;咽是空气和食物的共同通道;喉是发声器官,同时也是呼吸道的一部分,有声带等结构。

下呼吸道:起始于气管,然后分为左右主支气管,再不断分支形成各级支气管,最终到达肺泡。气管由C形软骨环支撑,保证气道通畅,支气管进一步分支后,管壁结构逐渐变化,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生理功能

上呼吸道:主要起过滤、加温、湿润空气的作用,例如鼻黏膜可以使吸入的冷空气加温到接近体温,同时使空气湿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利于后续下呼吸道的气体交换等生理过程。另外,上呼吸道还参与嗅觉等感觉功能,鼻黏膜内有嗅觉感受器。

下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的黏膜上皮有纤毛,纤毛可以向咽喉方向摆动,将黏附的灰尘、细菌等异物排出,起到清洁气道的作用。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关键部位,通过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实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将氧气输送到血液中,同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常见疾病及影响

上呼吸道:上呼吸道容易受到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侵袭,引发感冒、咽炎、喉炎等疾病。例如普通感冒,多由鼻病毒等引起,主要症状在鼻、咽等上呼吸道部位,表现为鼻塞、流涕、咽痛等,一般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儿童由于上呼吸道的解剖特点,如鼻腔相对狭窄、鼻黏膜柔嫩等,更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且病情变化可能相对较快,需要密切关注。

下呼吸道:下呼吸道疾病相对更严重,如肺炎,可由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炎症累及支气管、肺泡等下呼吸道结构,患者会出现咳嗽、咳痰、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影响气体交换,导致缺氧等严重后果。老年人由于下呼吸道的纤毛运动功能减退等生理变化,更容易发生下呼吸道感染,且感染后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延误治疗。

防御机制差异

上呼吸道:鼻毛、鼻黏膜分泌的黏液等构成了物理和化学防御屏障,同时呼吸道黏膜表面的免疫球蛋白等参与免疫防御。例如鼻毛可以阻挡较大的灰尘颗粒进入呼吸道,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黏附灰尘、细菌等,然后通过纤毛摆动等将其排出。

下呼吸道:除了有纤毛-黏液清除系统等物理防御外,肺泡巨噬细胞等参与免疫防御。肺泡巨噬细胞可以吞噬吸入的病原体等异物,起到清除病原体的作用。但是下呼吸道的防御机制相对上呼吸道来说,在一些情况下更容易受到破坏,例如长期吸烟的人群,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下呼吸道的纤毛-黏液清除系统和巨噬细胞等防御功能,增加下呼吸道感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