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胆固醇和总胆红素都偏高

一、总胆固醇偏高

1.含义及指标意义:总胆固醇是指血液中所有脂蛋白所含胆固醇之总和,包括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正常范围一般为2.83-5.20mmol/L,不同检测方法和实验室参考值可能略有差异。总胆固醇水平升高,意味着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如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2.常见原因

饮食因素:长期大量摄入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奶油等,易导致总胆固醇升高。

生活方式:缺乏运动、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可使身体代谢紊乱,影响胆固醇的正常代谢。

疾病因素: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等,会干扰脂质代谢,引起总胆固醇升高。

遗传因素: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遗传性疾病,因基因突变导致胆固醇代谢异常,使患者总胆固醇水平显著升高。

3.治疗药物: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

4.生活方式建议

饮食调整: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例如燕麦富含β-葡聚糖,有助于降低胆固醇。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可提高身体代谢率,促进胆固醇的消耗。

戒烟限酒:戒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限制酒精摄入,男性每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g,女性减半,以减轻对肝脏代谢功能的影响。

5.不同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代谢功能下降,用药时需密切监测肝功能和肌酸激酶,因他汀类药物可能有肝损伤和肌肉损伤的不良反应。同时,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导致意外受伤。

孕妇:孕期总胆固醇会生理性升高,一般无需药物治疗。但要注意均衡饮食,保证胎儿营养需求的同时,避免胆固醇过度升高。产后应复查血脂,根据情况调整生活方式或治疗。

儿童青少年:避免养成高油高胆固醇的饮食习惯,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若因遗传因素导致总胆固醇过高,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治疗,避免影响生长发育。

二、总胆红素偏高

1.含义及指标意义:总胆红素是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总和,反映肝脏的代谢和排泄功能。正常参考范围一般为3.4-17.1μmol/L。总胆红素升高常提示肝胆系统疾病或红细胞破坏增多等情况。

2.常见原因

肝脏疾病: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药物性肝损伤等,肝细胞受损,胆红素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障碍,导致总胆红素升高。

胆道梗阻:胆结石、胆管炎、胆管癌等,胆汁排泄受阻,胆红素反流入血,引起总胆红素升高。

溶血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蚕豆病等,红细胞大量破坏,产生过多间接胆红素,超过肝脏代谢能力,导致总胆红素升高。

其他因素:新生儿生理性黄疸、长期饮酒、剧烈运动等也可能使总胆红素一过性升高。

3.治疗药物:茵栀黄、腺苷蛋氨酸。

4.生活方式建议

饮食方面: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减轻肝脏负担。增加优质蛋白质摄入,如瘦肉、鱼类、豆类等,有助于肝细胞修复。

休息与情绪: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利于肝脏自我修复。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情绪波动可能影响肝脏功能。

5.不同人群注意事项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7-10天消退。若黄疸持续不退或加重,需及时就医。可适当增加新生儿喂养次数,促进胆红素排泄。

长期服药人群:某些药物可能引起肝损伤导致胆红素升高,如抗结核药等。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从事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工作人群:如化工、印染行业,应做好防护措施,避免职业暴露对肝脏造成损伤,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三、总胆固醇和总胆红素都偏高的综合情况

1.相互影响及关联:肝脏在胆固醇和胆红素代谢中均起着关键作用。当肝脏功能受损时,可能同时影响胆固醇的合成、转化及胆红素的代谢,导致两者都偏高。例如,肝炎患者肝细胞受损,不仅胆红素代谢异常,胆固醇合成和转运也可能受影响。

2.治疗原则:首先要明确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因病毒性肝炎引起,需进行抗病毒、保肝治疗;若是胆结石导致胆道梗阻,可能需手术治疗。同时兼顾调整生活方式,控制饮食、增加运动等。

3.特殊人群综合注意事项

老年人:因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治疗时需综合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定期复查肝功能、血脂等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孕妇:避免自行用药,治疗需在医生密切监测下进行,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法。同时密切关注肝功能和血脂变化,保障母婴安全。

儿童青少年:积极寻找病因,若为遗传因素导致,可能需长期治疗和监测。在保证营养均衡的基础上,培养健康生活习惯,促进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