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能的原因及相关机制
(一)肩周炎
机制: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慢性无菌性炎症。随着病情发展,肩关节囊及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发生粘连,当胳膊抬到特定位置时,粘连组织受到牵拉或刺激,就会引发疼痛。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相对多见,长期过度活动、姿势不良等慢性损伤是常见诱因。
(二)肩袖损伤
机制:肩袖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组成,起稳定肩关节和协助肩关节活动的作用。肩袖损伤后,在胳膊抬到某一位置时,损伤的肩袖组织受到应力作用,导致疼痛。常见于40岁以上人群,创伤(如跌倒时上肢外展着地或手持重物)是年轻患者的主要原因,而中老年患者多因肩袖退变发生慢性损伤。
(三)颈椎病
机制: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相邻脊髓、神经、血管等组织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当颈椎病变压迫支配肩部的神经时,胳膊抬到特定位置可能会影响神经受压状态,从而引发疼痛。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长期低头工作、不良坐姿等是常见诱因,且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但长期伏案工作者等高危人群需特别注意。
二、诊断方法
(一)体格检查
肩周炎:可发现肩关节主动和被动活动均不同程度受限,以外旋外展和内旋后伸最为明显,肩周局部有压痛。
肩袖损伤:可进行肩袖撞击试验、落臂试验等。肩袖撞击试验时,患者主动前屈肩关节,检查者在肩峰下施加压力,若出现疼痛则为阳性;落臂试验时,患者上臂外展90°,然后让其缓慢下落,不能缓慢下落者为阳性。
颈椎病:可检查颈椎活动度,是否有颈椎压痛、神经牵拉试验(如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患者低头,检查者一手扶患者头颈部,一手握患者手腕,向相反方向牵拉,若患者出现上肢放射痛则为阳性)和压头试验(患者端坐,头后仰并偏向患侧,检查者用手按压患者头顶,若患肢出现放射性疼痛则为阳性)等。
(二)影像学检查
肩周炎:X线检查早期可无明显异常,后期可见肩关节间隙变窄、骨质疏松等;磁共振成像(MRI)可显示肩关节囊增厚、肩关节腔积液等。
肩袖损伤:X线检查可发现肩袖钙化影;MRI是诊断肩袖损伤的重要方法,能清晰显示肩袖损伤的部位、程度等。
颈椎病:X线检查可观察颈椎的生理曲度、椎间隙宽度、骨质增生等情况;CT可更清晰显示颈椎骨质结构;MRI能清楚显示脊髓、神经等组织受压情况。
三、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肩周炎
功能锻炼:在疼痛可耐受范围内进行肩关节的主动功能锻炼,如爬墙运动(患者面对墙壁站立,用患侧手指沿墙壁缓慢向上爬动,使上肢尽量高举,然后再缓缓向下回到原处,反复进行)、钟摆运动(患者弯腰,患侧上肢自然下垂,做前后、左右摆动及顺时针、逆时针画圈运动)等,有助于改善肩关节活动度,缓解疼痛,中老年人及长期伏案等人群可定期进行此类锻炼预防。
(二)肩袖损伤
休息与制动:急性期应适当休息,避免肩关节过度活动,可使用三角巾等进行制动,减少损伤组织的进一步损伤,年轻创伤性肩袖损伤患者尤其需要注意早期制动。
物理治疗:可采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超短波(消炎、止痛)等物理治疗方法,各年龄段患者均可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物理治疗,但要注意温度和强度适宜,避免烫伤等。
(三)颈椎病
颈椎牵引:通过牵引装置对颈椎施加牵引力,拉开椎间隙,减轻对神经、脊髓的压迫,可采用坐位或卧位牵引,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同年龄段患者牵引重量等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避免牵引重量不当造成损伤。
颈部按摩:由专业人员进行颈部按摩,可缓解颈部肌肉紧张,改善颈椎局部血液循环,但要注意按摩力度和部位,避免对颈椎造成不良影响,各年龄段患者均可进行,但需选择正规机构和专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