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伤口处理
1.立即清洗伤口:被咬伤后应立即用肥皂水(或其他弱碱性清洁剂)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清洗咬伤和抓伤的伤口至少15分钟。较深伤口冲洗时,用注射器或高压脉冲器械伸入伤口深部进行灌注清洗,做到全面彻底。这样可以尽量清除伤口内可能存在的病毒等病原体。
2.消毒伤口:彻底冲洗后用稀碘伏等消毒剂消毒伤口。消毒能进一步降低伤口感染其他细菌等的风险,同时也有助于抑制病毒在局部的繁殖。
二、疫苗接种情况判断及处理
1.全程免疫后半年内再次暴露:如果在完成全程狂犬疫苗接种后6个月内再次被动物咬伤,一般只需按照伤口处理原则进行伤口处理即可,不需要再次接种疫苗。因为全程免疫后体内存在有效的抗体,能够在短时间内抵御病毒入侵。
2.全程免疫后6个月-1年内再次暴露:应于0天和3天各接种1剂疫苗。
3.1-3年内再次暴露:应于0天、3天、7天各接种1剂疫苗。
4.超过3年再次暴露:需要全程接种疫苗。
三、特殊人群情况考虑
1.儿童:儿童被咬伤后处理原则与成人基本相同,但在伤口处理时要更加轻柔,避免儿童产生过度恐惧和抗拒。在疫苗接种方面,儿童应按照正规的免疫程序进行接种,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特点,更要确保伤口处理和疫苗接种的及时性和规范性,以保障儿童健康,因为儿童感染狂犬病后发病风险相对较高且病情进展可能更快。
2.孕妇:孕妇被咬伤后同样需要进行伤口的彻底清洗和消毒。在疫苗接种上,狂犬病疫苗是可以接种的,因为狂犬病一旦发病致死率几乎100%,对于孕妇来说,预防狂犬病的风险远远大于疫苗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所以应按照上述不同时间间隔的疫苗接种原则进行相应的疫苗接种。
3.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有所下降,在伤口处理时要密切观察伤口恢复情况,因为老年人伤口愈合能力相对较弱,更要注意消毒和防止感染。疫苗接种方面,也要按照相应的时间间隔原则进行接种,同时要关注老年人接种疫苗后的身体反应,如是否有发热、局部红肿等不适,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4.有基础疾病者:对于本身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被咬伤后除了常规伤口处理和疫苗接种外,要更加关注血糖控制情况,因为高血糖不利于伤口愈合,可能增加伤口感染等风险。在疫苗接种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的变化,确保疫苗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