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能的原因及相关机制
(一)肩关节周围炎
1.年龄与性别因素:好发于40-60岁人群,女性相对多见。随着年龄增长,肩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发生退行性改变,加上女性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更容易出现肩关节周围炎。
2.病理机制:肩关节囊及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发生慢性特异性炎症,导致关节内外粘连。当胳膊抬到一定位置时,粘连的组织受到牵拉或卡压,就会引起疼痛。炎症介质的释放也会加重疼痛感觉。
(二)肩袖损伤
1.生活方式因素:经常从事overheadactivities(如打羽毛球、游泳等)的人群易发生肩袖损伤。反复的肩关节超常范围运动,使肩袖肌腱受到反复摩擦、撞击等,导致肌腱部分或完全撕裂。
2.病理机制:肩袖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组成,肩袖损伤后,在胳膊抬到特定位置时,损伤的肩袖组织受到肱骨头的挤压或牵拉,从而引发疼痛。
(三)肩关节脱位后遗症
1.病史因素:有肩关节脱位病史的患者,在脱位恢复后可能会出现肩关节不稳定等情况。当胳膊抬到一定位置时,肱骨头的位置异常,与周围组织发生卡压或摩擦,引起疼痛。
2.病理机制:肩关节脱位导致关节囊、盂唇等结构受损,即使经过复位治疗,关节的稳定性仍可能受到影响,胳膊活动到特定位置时,异常的关节运动引起疼痛。
(四)钙化性肌腱炎
1.年龄因素:多见于30-50岁人群。年龄相关的肌腱退变,加上钙盐在肌腱内沉积,形成钙化灶。
2.病理机制:钙化灶在胳膊抬到一定位置时,刺激周围的软组织,引起炎症反应和疼痛。
二、临床评估
(一)体格检查
1.肩关节周围炎:可发现肩关节各方向主动、被动活动均受限,尤其是外展、上举等动作。查体时可触及肩关节周围组织增厚、粘连,压痛广泛。
2.肩袖损伤:Jobe'stest(空罐试验)阳性,即患者上肢外展90°、前屈30°,拇指向下,检查者给予阻力,出现疼痛或力量减弱;Hawkins-Kennedytest(Hawkins征)阳性,即屈肘90°,前臂前旋,引起肩前方疼痛。
3.肩关节脱位后遗症:可发现肩关节松弛,有异常的活动轨迹,查体可触及肱骨头位置异常,恐惧试验阳性等。
4.钙化性肌腱炎:在钙化灶相应部位有明显压痛,肩关节活动时可触及摩擦感。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肩关节周围炎X线早期可无明显异常,中晚期可见肩关节间隙变窄、骨质疏松等;肩袖损伤X线可能无特异性表现,但可排除骨折等其他病变;肩关节脱位后遗症X线可显示肱骨头位置异常;钙化性肌腱炎X线可发现肌腱内有钙化影。
2.MRI检查:是评估肩袖损伤、肩关节周围炎、钙化性肌腱炎等的重要检查方法。肩袖损伤在MRI上可清晰显示肌腱的撕裂部位、程度等;肩关节周围炎可见关节囊增厚、粘连等;钙化性肌腱炎可显示肌腱内的钙化灶及周围的炎症反应。
三、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物理治疗
1.热敷
-适用人群:各年龄段患者均可,但要注意温度适宜,避免烫伤。对于肩关节周围炎、肩袖损伤等引起的疼痛,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一般每次热敷15-20分钟,温度控制在40-50℃。
-机制:热传递使局部血管扩张,增加局部组织的血液供应,带走炎症代谢产物,减轻疼痛和肌肉紧张。
2.康复训练
-肩关节周围炎:在疼痛缓解期进行康复训练,包括钟摆运动(患者弯腰,患肢自然下垂,做前后、左右摆动及画圈运动)、爬墙运动(面对墙壁,患侧手指沿墙壁缓慢向上爬行,逐渐提高患侧上肢的高度)。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强度。对于儿童患者,康复训练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训练导致损伤加重。
-肩袖损伤:早期以被动活动为主,如在康复治疗师帮助下进行肩关节的小范围活动,避免损伤进一步加重;后期进行主动的肌力训练,如外旋肌群的训练等。训练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引起疼痛加重的动作。
-针对不同年龄:儿童患者的康复训练要更注重趣味性和安全性,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引导其进行肩关节活动;老年患者的康复训练要缓慢、温和,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
四、就医建议
如果胳膊抬到一定位置卡住疼的症状持续不缓解或逐渐加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应及时就医。尤其是出现以下情况时:疼痛剧烈,难以忍受;伴有肩关节明显肿胀、活动严重受限;有外伤史后出现该症状等。医生会根据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