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喘鸣音的特点
1.喘鸣音的定义:喘鸣音是一种呼吸附加音,是由于气道狭窄或部分阻塞,气流通过狭窄部位时产生湍流并引起振动而形成的声音。
2.喘鸣音的听诊特点:从声音性质看,喘鸣音通常为一种高调、持续时间较长且带音乐性的呼吸音。根据气道阻塞部位和程度不同,喘鸣音可分为吸气性喘鸣音、呼气性喘鸣音和双相喘鸣音。吸气性喘鸣音常见于上气道阻塞,如喉部、气管上段的病变,吸气时气流通过狭窄部位,产生的喘鸣音较为响亮且尖锐,严重时可伴有吸气三凹征,即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出现明显凹陷;呼气性喘鸣音多见于下气道阻塞,如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气时气道内压力升高,狭窄加重,气流通过受阻产生喘鸣音,呼气时间延长且喘鸣音较为低沉;双相喘鸣音则提示气道阻塞较为严重,病变部位可能涉及上、下气道多个部位,吸气和呼气时均能听到喘鸣音。从声音强度上,喘鸣音的强度与气道狭窄程度相关,狭窄越严重,喘鸣音越响亮。此外,不同病因导致的喘鸣音可能还伴有其他特殊表现,如异物吸入导致的喘鸣音可能突然发作,且常伴有呛咳史;而因肿瘤压迫气道引起的喘鸣音,可能会逐渐加重,并伴有咳嗽、咯血等症状。
3.喘鸣音与其他呼吸音的区别:与正常呼吸音相比,正常呼吸音清晰、柔和,吸气和呼气时间有一定比例。而喘鸣音是额外出现的异常声音。与哮鸣音相比,虽然两者都为高调呼吸附加音,但哮鸣音一般为双侧广泛分布,多由小气道痉挛引起,常见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喘鸣音可单侧或双侧,更多与气道狭窄相关,可由多种原因导致气道不同部位的狭窄而产生。
二、喘鸣音产生的原因
1.气道内病变:如气道异物,常见于儿童,多因误吸小玩具、食物等,异物阻塞气道导致喘鸣音;气道肿瘤,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肿瘤,随着肿瘤生长,可占据气道空间,造成气道狭窄而产生喘鸣音。
2.气道外压迫:颈部或纵隔的肿物,如甲状腺肿大、纵隔肿瘤等,可压迫气道,使气道管径变小,气流通过受阻产生喘鸣音。
3.气道壁病变:如喉炎、气管炎等炎症,可导致气道黏膜充血、水肿,使气道内径变窄;气道先天畸形,如先天性喉蹼、气管狭窄等,因气道结构异常,气流通过不畅产生喘鸣音。
4.其他因素:过敏反应可引起气道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加,导致气道狭窄出现喘鸣音;神经肌肉疾病影响呼吸肌功能,导致呼吸时气道压力改变,也可能诱发喘鸣音。
三、喘鸣音的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听诊器在患者胸部不同部位进行听诊,判断喘鸣音的性质、部位、强度等,初步了解气道病变情况。同时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有无三凹征等,辅助诊断。
2.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可初步观察肺部大致形态、有无肿物、异物等;胸部CT能更清晰地显示气道及周围组织的结构,对于气道狭窄、肿瘤、异物等诊断有重要价值;支气管造影可显示支气管的形态、有无狭窄或阻塞等情况,但属于有创检查,目前应用相对较少。
3.喉镜、支气管镜检查:喉镜可直接观察喉部结构,判断有无喉部病变;支气管镜不仅能直观看到气管、支气管内情况,还可进行活检、异物取出等操作,对于明确气道内病变性质有重要意义。
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如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可能提示细菌感染;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可能与过敏有关。过敏原检测有助于明确是否为过敏因素导致喘鸣音。
四、喘鸣音的治疗
1.针对病因治疗:若为气道异物,需尽快通过支气管镜等手段取出异物;对于感染引起的气道炎症,根据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如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病毒感染一般对症治疗,必要时使用抗病毒药物;过敏导致的喘鸣音,需避免接触过敏原,使用抗过敏药物等。
2.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如沙丁胺醇,可舒张气道平滑肌,缓解气道痉挛,减轻喘鸣音;布地奈德,具有抗炎作用,能减轻气道黏膜炎症反应,改善气道狭窄。对于因气道分泌物过多导致喘鸣音的患者,可使用氨溴索等药物,促进痰液排出,保持气道通畅。
3.手术治疗:对于气道肿瘤、气道先天畸形等导致气道狭窄的情况,可根据病情选择手术切除肿瘤、矫正畸形气道等,以解除气道阻塞,消除喘鸣音。
五、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儿童气道相对狭窄,更易因异物吸入、感染等导致喘鸣音。家长应注意避免儿童接触小物件,如硬币、玩具零件等,防止误吸。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易患呼吸道感染,家长要注意儿童的日常护理,如根据天气增减衣物,避免去人员密集场所。若儿童出现喘鸣音,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因为儿童病情变化较快。同时,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严格遵循医嘱,因为儿童用药剂量需根据体重等因素精确计算,避免药物过量或不足。
2.老年人:老年人多存在心肺功能减退,且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等。若出现喘鸣音,可能病情较为复杂,诊断和治疗难度相对较大。老年人日常应注意适度锻炼,增强心肺功能,但要避免剧烈运动。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要遵医嘱规范治疗,控制病情进展。一旦出现喘鸣音,应及时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以便医生准确判断病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3.孕妇:孕妇出现喘鸣音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孕期用药需谨慎,应及时就医,告知医生自己已怀孕,医生会权衡药物对孕妇和胎儿的利弊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孕妇日常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过敏原,预防呼吸道感染。若因体重增加导致膈肌上抬影响呼吸,可采取半卧位等舒适体位,缓解喘鸣症状。
4.过敏体质人群:此类人群应注意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日常可通过佩戴口罩、定期清洁室内环境等方式减少过敏原接触。若出现喘鸣音,要及时就医,明确是否为过敏导致,并积极治疗,同时记录过敏发作情况,以便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5.患有基础疾病人群:如患有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等人群,若出现喘鸣音,可能是原有疾病加重或出现新的并发症。应及时就医,告知医生自己的基础疾病史,以便医生全面评估病情。日常要严格遵医嘱治疗基础疾病,定期复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规律作息等,减少喘鸣音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