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念珠菌感染怎么办

一、明确病因

口腔念珠菌感染主要是由白色念珠菌等念珠菌属真菌引起。其发生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

免疫力低下:婴幼儿因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较易发生;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力下降;患有艾滋病等免疫缺陷疾病的人群,免疫力严重受损,更易受感染。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会破坏口腔正常菌群平衡,使得念珠菌过度增殖。

长期佩戴义齿:义齿表面容易成为念珠菌附着的场所。

口腔局部环境改变:如口腔卫生状况差等。

二、临床表现识别

急性假膜型念珠菌病(雪口病):多见于婴幼儿,口腔黏膜表面出现白色凝乳状斑点或斑块,可擦去,留下潮红基底。

急性萎缩型念珠菌病:多发生于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患者,表现为口腔黏膜充血、糜烂,伴有味觉改变等。

慢性萎缩型念珠菌病(义齿性口炎):与佩戴义齿有关,常见于义齿承托区黏膜,表现为黏膜发红、水肿等。

慢性增殖型念珠菌病:好发于口角区、颊部等,黏膜呈结节状或颗粒状增生。

三、诊断方法

临床检查:医生通过观察口腔黏膜表现等初步判断。

实验室检查:

-直接涂片法:取口腔病变部位的分泌物涂片,经染色后镜检,若发现假菌丝或芽孢可确诊。

-培养法:将分泌物接种于特定培养基上培养,鉴定菌种。

四、治疗措施

局部治疗:

-使用抗真菌药物含漱:如2%-4%碳酸氢钠溶液含漱,婴幼儿可在哺乳前后用其清洗口腔,以改变口腔酸碱度,抑制念珠菌生长;氯己定含漱液也可使用,有一定抑菌作用,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口腔黏膜着色等不良反应。

-局部涂抹抗真菌药物:可选用制霉菌素甘油等涂抹病变部位。

全身治疗:对于病情严重、反复发作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可考虑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注意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五、预防要点

保持口腔卫生:早晚正确刷牙,饭后漱口,婴幼儿哺乳后可喂少量温水清洁口腔。

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不必要的广谱抗生素使用,如需使用应遵循医嘱并注意口腔监测。

义齿护理:义齿佩戴者应保持义齿清洁,定期清洗,夜间取下义齿让口腔休息。

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睡眠,对于免疫力低下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免疫力。

特殊人群注意:婴幼儿要特别注意口腔清洁和奶瓶等用品的消毒;老年人要关注自身健康状况,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维持较好免疫力;艾滋病患者等免疫缺陷人群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综合管理,包括口腔念珠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