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是由人巨细胞病毒(HCMV)引起的一种全身性感染综合征。HCMV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可通过胎盘、产道、密切接触及输血等多种途径传播。孕妇感染HCMV后,病毒可通过血液循环或上行感染胎儿,导致胎儿宫内感染。出生后,新生儿可通过密切接触或呼吸道飞沫等途径感染HCMV。
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全身性感染:约50%的新生儿感染HCMV后会出现全身性症状,如发热、黄疸、皮疹、肝脾肿大、呼吸急促等。
2.肝脏和脾脏肿大:约80%的新生儿感染HCMV后会出现肝脏和脾脏肿大。
3.眼部感染:约20%的新生儿感染HCMV后会出现眼部感染,如虹膜炎、脉络膜炎、视网膜脉络膜炎等,可导致视力损害。
4.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约10%的新生儿感染HCMV后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小头畸形、脑积水、抽搐、智力障碍等。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新生儿感染HCMV后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病毒可长期潜伏在体内,在免疫功能低下时可再次激活,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对于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包括病毒培养、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测等。对于高危人群,如母亲有HCMV感染史、新生儿有宫内感染证据或出生后出现可疑症状的,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
目前,对于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抗病毒治疗可选用更昔洛韦、缬更昔洛韦等药物,疗程一般为2~3周。对症支持治疗主要包括保肝、退黄、营养支持等。
预防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关键是加强围生期保健,避免孕妇接触HCMV感染源,对高危孕妇进行HCMV筛查和监测,必要时进行抗病毒治疗。对于新生儿,应注意隔离和防护,避免接触感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