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细菌感染性口炎怎么引起的

小儿细菌感染性口炎的引发原因

小儿细菌感染性口炎主要是由细菌感染所引起,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

一、局部因素

1.口腔卫生状况不佳

-对于小儿来说,如果口腔清洁不及时,食物残渣容易残留在口腔内。例如,婴幼儿在进食后若没有及时清洁口腔,奶渍等附着在牙齿表面或口腔黏膜上,为细菌的滋生提供了良好的培养基。小儿的口腔自洁能力相对较弱,长期如此,细菌就会大量繁殖,从而引发细菌感染性口炎。

-另外,一些小儿可能存在口腔不良习惯,如吮指、咬唇等,这些行为会将外界的细菌带入口腔,增加口腔感染的风险。

2.口腔黏膜损伤

-小儿在咀嚼较硬的食物时,可能会不小心咬伤口腔黏膜;或者使用不合适的餐具,如过硬的勺子等,也可能造成口腔黏膜的损伤。口腔黏膜是人体抵御细菌入侵的一道屏障,当黏膜受损后,细菌就容易侵入黏膜下组织,引发感染,导致细菌感染性口炎的发生。例如,小儿在食用坚果类食物时,可能会因咀嚼不当导致口腔黏膜擦伤,进而引发细菌感染。

二、全身因素

1.机体免疫力低下

-婴幼儿时期,小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免疫力相对较低。例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由于其自身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受到细菌的侵袭。此外,患有某些全身性疾病的小儿,如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尤其是维生素B族缺乏)、贫血等,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使小儿对细菌的抵抗力下降,从而容易发生细菌感染性口炎。比如,长期挑食、偏食的小儿,容易出现维生素缺乏,进而导致口腔黏膜的抵抗力降低,引发细菌感染。

-当小儿患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全身性感染性疾病时,机体的免疫力会进一步被消耗,此时口腔内的细菌可能会趁机大量繁殖,引发口腔的细菌感染性口炎。

2.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

-如果小儿因病情需要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会破坏口腔内的正常菌群平衡。正常情况下,口腔内的菌群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抗生素的长期使用会抑制有益菌的生长,而一些耐药的细菌则可能大量繁殖,从而引发细菌感染性口炎。例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的小儿,口腔内的念珠菌等正常菌群受到抑制,而其他致病菌可能会过度生长。

-长期使用激素的小儿,如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需要长期激素治疗的情况,激素会抑制机体的免疫反应,使口腔局部的防御功能下降,容易导致细菌感染性口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