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观察等待
对于6个月至2岁的非高危分泌性中耳炎患儿,若中耳积液无明显症状且听力未受严重影响,可先进行观察等待,一般观察期限为3个月。因为部分患儿的积液可自行吸收,此阶段需密切监测听力及症状变化。对于2岁以上患儿,若中耳积液3个月仍未消退,也可考虑观察,但需结合患儿具体听力情况等综合判断。
二、药物治疗
1.抗生素:仅在怀疑有细菌感染且伴有急性感染症状(如发热、耳痛明显等)时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等。但需注意,不建议常规使用抗生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因为多数分泌性中耳炎是由病毒感染或咽鼓管功能障碍等非细菌感染因素引起。
2.鼻用糖皮质激素:可减轻鼻黏膜水肿,改善咽鼓管通气功能,常用药物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对于儿童患者,使用时需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要遵循儿科用药的安全原则,根据年龄和体重等调整合适的用量,以减少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3.黏液促排剂: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等,可促进中耳黏液排出,改善中耳通气。
三、手术治疗
1.鼓膜穿刺术:适用于积液较黏稠、难以通过自然吸收等方式排出的患儿。通过穿刺鼓膜抽取积液,可暂时改善中耳通气情况,但有复发可能。操作时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感染等并发症。
2.鼓膜切开术:若鼓膜穿刺效果不佳或积液反复出现,可考虑鼓膜切开术,同时可根据情况放置鼓膜切开管,以保持中耳通气引流。对于儿童患者,放置鼓膜切开管需谨慎评估,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材质的导管,术后要注意耳部护理,防止感染等。
3.腺样体切除术:若患儿伴有腺样体肥大,且分泌性中耳炎与腺样体肥大密切相关,经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行腺样体切除术。腺样体切除后可改善咽鼓管周围的淋巴组织情况,减少咽鼓管阻塞的因素,从而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需充分评估其全身情况,如营养状况、免疫功能等,确保手术安全。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的咽鼓管较成人短、宽且直,更容易发生分泌性中耳炎。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对于接受手术治疗的儿童,术后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耳部恢复情况以及全身反应,如体温、耳部疼痛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听力发育情况,定期进行听力评估。
成人患者:成人患分泌性中耳炎时,治疗原则与儿童有相似之处,但在药物选择上需考虑成人的全身状况和药物耐受性等。若成人伴有鼻部疾病等基础疾病,如过敏性鼻炎等,要同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减少分泌性中耳炎的复发风险。成人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也要注意休息,保持耳部清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诊,观察中耳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