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与分类
儿童鼻窦炎是儿童常见的鼻腔疾病,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鼻窦炎(病程<12周)、亚急性鼻窦炎(病程12~24周)和慢性鼻窦炎(病程>24周)。其发病与儿童鼻窦解剖、生理特点及免疫功能等因素相关,儿童鼻窦发育尚未成熟,窦口相对宽大,鼻腔感染易波及鼻窦。
二、常见症状
1.局部症状
-鼻塞:鼻腔黏膜肿胀及分泌物增多导致鼻塞,可影响儿童呼吸、睡眠及进食,年龄较小儿童可能表现为张口呼吸、烦躁不安。
-流涕:多为脓性或黏脓性鼻涕,前组鼻窦炎鼻涕可从前鼻孔流出,后组鼻窦炎鼻涕可倒流至咽部,引起咳嗽等表现。
-头痛或面部疼痛: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可能会表述头痛或面部疼痛,如额部、面颊部疼痛等,但年幼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达,常表现为揉鼻子、抠鼻子等行为。
2.全身症状
-发热:急性鼻窦炎时可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38℃~39℃甚至更高,年龄较小儿童更易出现发热,且可能伴有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等表现。
-其他:部分儿童可能出现咳嗽、咳痰、呕吐、腹泻等全身症状,与鼻腔分泌物倒流刺激咽部及胃肠道有关。
三、诊断方法
1.病史与症状评估:详细询问儿童的发病过程、症状持续时间、有无过敏史、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史等。
2.体格检查
-前鼻镜检查:观察鼻腔黏膜情况,有无充血、肿胀,鼻道有无脓性分泌物等。
-间接鼻咽镜或鼻内镜检查:鼻内镜检查可更清晰地观察鼻腔、鼻窦开口及鼻窦内情况,是诊断儿童鼻窦炎的重要手段,但对于年幼儿童可能需要在表面麻醉下进行。
3.影像学检查
-鼻窦CT:可清晰显示鼻窦黏膜增厚、窦腔积液、窦腔密度改变等情况,有助于明确鼻窦炎的部位、范围及严重程度,但需注意避免不必要的辐射,严格掌握检查适应证。
-鼻窦MRI: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在怀疑有鼻窦肿瘤等特殊情况时可考虑使用。
4.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急性鼻窦炎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能升高,提示有细菌感染可能;病毒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C反应蛋白(CRP):CRP升高提示体内有炎症反应,可辅助判断感染的活动性。
四、治疗原则
1.药物治疗
-鼻用糖皮质激素:可减轻鼻腔黏膜炎症反应,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2岁以上儿童可使用)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注意药物的使用方法及可能的不良反应。
-鼻腔生理盐水或海盐水冲洗:通过冲洗可清除鼻腔内分泌物,改善鼻腔通气,年龄较小儿童可使用婴儿专用洗鼻器,年长儿童可自行掌握冲洗方法,冲洗时需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引起不适。
-抗生素:仅在明确有细菌感染时使用,如急性细菌性鼻窦炎,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但需严格按照药敏试验及临床指南选用,避免滥用抗生素。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鼻窦炎,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黏液溶解促排剂:可促进鼻窦分泌物的排出,改善鼻窦通气,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等,儿童用药需根据年龄调整剂量。
2.手术治疗:儿童鼻窦炎一般先采取保守治疗,仅在经过规范保守治疗无效、存在鼻息肉等特殊情况时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为鼻内镜下鼻窦手术,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手术应尽量保留鼻窦正常黏膜及结构,以维护儿童鼻窦的正常生理功能。
五、预防措施
1.增强免疫力
-合理饮食:保证儿童摄入均衡的营养,多吃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牛奶、鸡蛋等,有助于增强抵抗力。
-适当运动:鼓励儿童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如散步、跑步、跳绳等,促进血液循环及身体代谢,提升免疫力,但要注意根据季节及天气情况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强度。
2.避免接触过敏原及刺激性物质
-过敏因素:如果儿童有过敏史,应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可通过改善居住环境,如定期清洁卧室、使用空气净化器等减少过敏原接触。
-刺激性物质:避免儿童接触烟雾、刺激性气体等,如家中有人吸烟应尽量避免在儿童面前吸烟,减少对鼻腔黏膜的刺激。
3.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及时治疗儿童的感冒、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防止感染蔓延至鼻窦,一旦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应积极进行治疗,按照医生建议合理用药,促进病情恢复。
4.正确擤鼻方法:教会儿童正确的擤鼻方法,避免用力擤鼻,防止鼻腔分泌物逆流入鼻窦引起感染,年幼儿童家长可帮助儿童擤鼻,方法是按住一侧鼻孔,轻轻擤出对侧鼻腔的分泌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儿期儿童:婴儿期儿童患鼻窦炎时症状可能不典型,鼻塞可能导致吃奶困难,家长应密切观察婴儿的呼吸、吃奶情况,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婴儿期使用药物需格外谨慎,应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使用不适合婴儿的药物。
过敏体质儿童:过敏体质儿童更容易发生鼻窦炎,在预防及治疗过程中应更加注重避免接触过敏原,在使用药物时需注意药物是否会引起过敏反应加重等情况,如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时,要关注儿童用药后的反应。
有基础疾病儿童:对于有先天性免疫缺陷、囊性纤维化等基础疾病的儿童,发生鼻窦炎的风险更高,病情可能更复杂,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加强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