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咕噜即打鼾,是睡眠中因上呼吸道部分阻塞导致气流通过时产生振动而发出的声音,其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解剖结构因素
鼻腔及鼻咽部:鼻中隔偏曲、鼻息肉、鼻甲肥大等鼻腔病变,以及腺样体肥大、鼻咽部肿瘤等鼻咽部问题,会使鼻腔和鼻咽部狭窄,影响气流通过,从而容易引起打鼾。例如,儿童腺样体肥大较为常见,腺样体在儿童时期会增生肥大,堵塞后鼻孔,导致通气不畅,睡眠时就容易打鼾。成年人若有鼻息肉,息肉占据鼻腔空间,也会阻碍气流,引发打鼾。
口咽部:扁桃体肥大、软腭肥厚松弛、悬雍垂过长等口咽部结构异常会使口咽腔变窄。比如,肥胖人群往往软腭部位脂肪堆积较多,软腭肥厚,在睡眠时肌肉松弛,容易后坠,堵塞气道,引起打鼾。
喉部:喉部的病变如会厌囊肿等也可能导致气道狭窄,进而引发打鼾,但相对鼻腔和口咽部因素来说,喉部原因导致打鼾的情况相对较少见。
肥胖因素
肥胖是引起打鼾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过多的脂肪堆积在颈部等部位,会挤压上呼吸道,使气道变窄,增加气流通过的阻力,从而容易出现打鼾。研究表明,体重指数(BMI)较高的人群打鼾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人群。例如,一些重度肥胖的患者,由于颈部脂肪沉积过多,气道受压明显,打鼾往往较为严重。
年龄因素
儿童:儿童时期腺样体和扁桃体处于生理性增生阶段,容易出现肥大,这是儿童打鼾的常见原因之一。另外,儿童的咽部相对狭窄,肌肉张力较低,睡眠时也较容易发生打鼾。随着年龄增长,部分儿童的腺样体和扁桃体可能会逐渐萎缩,打鼾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善,但如果腺样体肥大严重,可能需要医疗干预。
成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咽部肌肉逐渐松弛,尤其是40岁以后,这种肌肉松弛的情况更为明显,上呼吸道容易发生狭窄,从而导致打鼾的发生率增加。而且老年人可能同时伴有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也可能与打鼾相互影响。
老年人:老年人的咽喉部组织弹性减退,肌肉松弛,气道更容易塌陷,且常合并有呼吸系统疾病等,进一步增加了打鼾的发生风险。
睡眠姿势因素
睡眠姿势也会影响打鼾情况。仰卧位时,舌根容易后坠,堵塞气道,从而加重打鼾;而侧卧位时,舌根相对不易后坠,气道相对通畅,打鼾情况可能会减轻。所以,一些人改变睡眠姿势后打鼾情况会有所改善。
疾病因素
呼吸系统疾病: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这是一种以睡眠中反复发生上气道塌陷、阻塞为特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打鼾、呼吸暂停和白天嗜睡等。OSAHS与多种疾病相关,如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其发病机制与上气道解剖结构异常、神经调节功能障碍等多种因素有关。
神经系统疾病:某些神经系统疾病也可能影响呼吸中枢的调节功能,导致打鼾。例如,脑血管意外等疾病可能影响脑部对呼吸的控制,从而引起呼吸节律的异常和打鼾。
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由于黏液性水肿等原因,可能会出现上呼吸道黏膜水肿,导致气道狭窄,引起打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