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疗的定义
放疗即放射治疗,是利用放射线治疗肿瘤的一种局部治疗方法。放射线包括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α、β、γ射线和各类x射线治疗机或加速器产生的x射线、电子线、质子束及其他粒子束等。
放疗的原理
通过高能量的射线来破坏癌细胞的DNA结构,使得癌细胞无法继续分裂增殖,从而达到抑制或杀灭癌细胞的目的。不同的射线有不同的物理特性,例如x射线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可以到达体内较深部位的肿瘤组织;电子线则主要作用于病变的表浅部位等。
放疗的分类
外照射
-光子线放疗:常见的有X射线放疗,利用X射线治疗机产生的X射线对肿瘤进行照射。例如用于治疗肺癌时,通过精确的定位,将X射线聚焦在肺部的肿瘤部位,以杀灭癌细胞。
-粒子线放疗:如质子放疗,质子具有独特的物理学特性,在到达肿瘤靶区前能量释放较少,而到达靶区后能释放出最大能量,对肿瘤细胞产生强大的杀灭作用,同时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相对较小,尤其适用于一些对射线敏感的重要器官附近的肿瘤,像儿童脑瘤患者,质子放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周围正常脑组织的损伤。
内照射
-近距离放疗:将放射性同位素密封后直接放入人体内部的肿瘤组织附近或体腔内进行照射,例如宫颈癌的后装放疗,就是把放射性源通过导管放置在宫颈部位进行近距离照射,直接作用于宫颈的肿瘤组织。
放疗的适用情况
根治性放疗
-对于一些早期肿瘤,或者某些对放疗敏感的肿瘤,可通过放疗达到根治的效果。比如早期的鼻咽癌,部分患者可以单纯通过根治性放疗治愈。对于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不适合手术的早期肺癌患者,也可能选择根治性放疗。
辅助性放疗
-手术前放疗:可以缩小肿瘤体积,使原本不能手术切除的肿瘤变为可以手术切除的,例如一些较大的乳腺癌患者,手术前进行放疗,缩小肿瘤后再进行手术,提高手术切除率。
-手术后放疗:如果手术切除不彻底,或者肿瘤有复发风险,术后进行放疗可以杀灭残留的癌细胞,降低复发率。比如直肠癌根治术后,如果肿瘤侵犯肠壁外组织等情况,术后需要进行放疗。
姑息性放疗
-用于缓解晚期肿瘤患者的症状,例如骨转移引起的疼痛,通过放疗可以减轻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脑转移引起的颅内压增高症状,放疗也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放疗的副作用及应对
全身反应
-疲劳:放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疲劳,这是因为放疗对身体的代谢等功能有影响。患者需要保证充足的休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进行活动,比如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散步等轻度运动,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疲劳,需要家人给予更多的照顾,合理安排休息和活动时间。
-血象变化:可能会出现白细胞、血小板降低等情况。白细胞降低会使患者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所以要注意预防感染,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场所,注意个人卫生。血小板降低会有出血风险,要避免碰撞等。对于儿童患者,血象变化可能对其免疫系统等影响较大,需要密切监测血常规,必要时可能需要医生进行相应的处理,如使用升白细胞或升血小板的药物(但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谨慎用药)。
局部反应
-皮肤反应:放疗部位的皮肤可能会出现红斑、干性脱皮、湿性脱皮等。在皮肤反应期间,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摩擦、搔抓放疗部位的皮肤,避免使用刺激性的肥皂或化妆品等。对于儿童患者,皮肤比较娇嫩,更要注意保护放疗部位的皮肤,选择宽松、柔软的衣物。例如放疗部位在胸部,要穿宽松的棉质内衣。
-黏膜反应:如口腔黏膜反应,会出现口干、口腔溃疡等。患者要保持口腔清洁,勤漱口,可以使用淡盐水漱口。饮食上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选择柔软、易吞咽的食物。儿童患者可能会因为口腔溃疡而影响进食,需要给予营养丰富、易吞咽的食物,必要时可以通过鼻饲等方式保证营养摄入。
放疗的实施流程
定位
-患者需要进行体位固定,以保证每次放疗时肿瘤的位置准确。常用的体位固定装置有体膜等。对于儿童患者,可能需要更加轻柔的固定方式,确保患儿的配合和舒适。然后通过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进行肿瘤的精确定位,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为制定放疗计划提供依据。
计划制定
-放疗物理师和放射肿瘤医师根据患者的定位图像等信息,制定个性化的放疗计划。包括确定放疗的剂量、照射野的大小和形状等。要考虑肿瘤的范围、周围正常组织的耐受剂量等因素,以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正常组织。
放疗实施
-按照制定好的放疗计划,使用放疗设备对患者进行照射。每次放疗的时间根据放疗计划而定,一般每次放疗的时间较短,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保持体位不动即可。在放疗过程中,医护人员会密切监测患者的情况,确保放疗安全、准确进行。儿童患者在放疗过程中需要医护人员更加耐心地安抚,保证治疗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