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肌训练
原理:前列腺癌手术后尿失禁多与盆底肌受损有关,盆底肌训练可增强盆底肌的力量和控制能力。
方法:患者可进行凯格尔运动,即有意识地对盆底肌进行收缩和放松训练。每次收缩持续3-5秒,然后放松3-5秒,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进行3-5组。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均可进行,年龄较大者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当调整训练强度和时间,以不感到疲劳为宜;男性和女性在训练方法上无本质区别,但女性可能因生理结构特点在感知盆底肌方面略有不同,可借助一些辅助工具或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生物反馈治疗
原理:通过仪器将盆底肌的肌电活动等信息转化为患者能感知的信号,如声音、图像等,帮助患者更准确地掌握盆底肌训练的方法,增强训练效果。
实施:患者需在专业医疗机构接受生物反馈治疗,治疗过程中会根据仪器反馈的信息调整盆底肌训练的力度和方式。对于有基础疾病或身体状况特殊的患者,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治疗前需告知医生病情,由医生评估是否适合进行生物反馈治疗及调整治疗方案。
膀胱训练
原理:通过调整排尿间隔时间等方式,重建正常的排尿节律,改善尿失禁状况。
方法:开始可每1-2小时排尿一次,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时间,如每2-3小时排尿一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使膀胱容量逐渐增加,提高控尿能力。不同年龄患者膀胱训练的进度可能不同,儿童患者进行膀胱训练需在家长和医生的密切配合下进行,根据儿童的发育情况逐步调整排尿间隔;老年患者可能因身体机能衰退,膀胱训练需更加缓慢地进行调整。
佩戴尿失禁辅助器具
种类及适用情况:包括尿失禁内裤、尿垫、集尿器等。尿失禁内裤具有一定的吸收和隔离功能,可保持局部干燥;尿垫适用于短期尿失禁情况,如外出时使用;集尿器则适用于尿失禁较为严重的患者。不同性别、年龄患者可根据自身尿失禁的程度和生活场景选择合适的辅助器具。例如,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可能更适合使用集尿器等相对固定的辅助器具;年轻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更倾向于使用方便更换的尿失禁内裤。
手术治疗
适用情况:对于经过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严重尿失禁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尿道中段吊带术等。手术治疗需要严格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年龄、整体健康状况、基础疾病等。例如,年龄较大且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充分权衡手术收益和风险;年轻患者若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手术治疗改善尿失禁状况。
生活方式调整
液体摄入管理:合理控制液体摄入量,白天可适当多摄入液体,但避免在睡前大量饮水。不同年龄患者液体摄入需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儿童患者要注意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以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但睡前也需适当控制;老年患者则要根据肾脏功能等情况调整液体摄入,防止因液体摄入不当加重尿失禁。
避免增加腹压的因素:尽量避免咳嗽、便秘等增加腹压的情况,因为腹压增加可能会加重尿失禁。对于有慢性咳嗽的患者,需积极治疗咳嗽病因;对于便秘患者,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等方式改善便秘情况,如多吃蔬菜、水果、全麦食品等,不同年龄患者饮食调整需符合其生长发育或身体机能需求,儿童患者要注意饮食的营养均衡和适合儿童消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