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抽搐的症状表现
小儿抽搐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症状,不同年龄段的小儿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且可分为不同类型,有各自的典型表现。
全身性抽搐:以全身骨骼肌痉挛为主要表现,典型的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双眼上翻或凝视、斜视,面部及四肢肌肉呈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可伴有口吐白沫、牙关紧闭、呼吸暂停、面色青紫等情况。例如婴儿痉挛症,多在1岁以内发病,表现为频繁的点头、弯腰、鞠躬样抽搐,每次抽搐持续1-2秒,每天可发作数次至数十次。
部分性抽搐:仅局部肌肉抽搐,如一侧眼睑、口角、手指或脚趾的抽搐,可伴有或不伴有意识障碍。若为局限性运动性发作,抽搐可从局部开始,按大脑皮质运动区的分布顺序扩展,如抽搐从手指开始,逐渐扩展到手腕、前臂、上臂等。
不同年龄段小儿抽搐的特点
新生儿期:表现多不典型,常为轻微的面部肌肉抽搐,如眼脸颤动、眨眼,或口角的局部抽动,也可表现为呼吸暂停、呼吸不规则,还可能出现肢体的轻微抖动等,由于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其抽搐表现常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婴儿期:除了全身性或部分性抽搐表现外,还可能出现惊跳反应增强等情况。例如热性惊厥在婴儿期相对常见,多在体温骤然升高时发生,表现为全身性抽搐,持续时间较短,一般数秒至数分钟,发作后恢复较快。
幼儿期及儿童期:抽搐表现相对更接近典型的全身性或部分性抽搐表现,但也会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例如癫痫患儿在幼儿及儿童期可能会有反复发作的抽搐,部分性发作时可能能准确表述身体某一部位的不适或异常感觉,而全身性发作时同样会有意识丧失、肢体抽搐等表现。
小儿抽搐可能伴随的其他表现
意识障碍:抽搐发作时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轻者可表现为意识模糊,重者则是完全昏迷。例如严重的全身性抽搐发作时,小儿往往对外界刺激无反应。
发热:很多小儿抽搐是由发热引起的,如感染性疾病导致的发热,体温可高达38.5℃以上,在发热的初期或体温快速上升阶段容易出现抽搐。
头痛、呕吐:如果小儿抽搐是由于颅内病变等原因引起,可能会伴随头痛、呕吐等表现。例如颅内感染时,除了抽搐外,常伴有头痛、呕吐,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
精神状态改变:抽搐发作后,小儿可能会出现精神萎靡、嗜睡等精神状态改变。例如热性惊厥发作后,部分小儿会有短时间的精神不振。
小儿抽搐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症状,当发现小儿出现抽搐症状时,应立即将小儿侧卧,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窒息,并及时送往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同时,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小儿的情况,尤其是有发热、神经系统疾病等病史的小儿,更要密切关注其体温变化及神经系统表现,预防抽搐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