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定义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微需氧的螺旋状或S形、弧形细菌,主要定植于人体胃部及十二指肠部位,是引发多种胃部疾病的重要病原体。
二、形态特征
菌体长度约2.5~4.0微米,宽度约0.5~1.0微米,具有鞭毛结构,凭借鞭毛可在胃黏膜的黏液层中运动,以适应胃部环境。
三、生存环境
幽门螺旋杆菌适宜在37℃左右、微需氧且pH值约6~7的环境中生存,这与胃内特定区域的酸性环境相契合,能在胃黏膜表面及黏液层下定植。
四、传播途径
口-口传播:是主要传播方式,如共用餐具、水杯、接吻等,可使幽门螺旋杆菌通过唾液等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粪-口传播:被幽门螺旋杆菌污染的水源或食物经口进入人体,也可导致感染。
五、对人体的影响
引发胃部疾病:长期感染可引发慢性胃炎,出现腹痛、腹胀、反酸、嗳气等症状;还可能导致消化性溃疡,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Ⅰ类生物致癌因子,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六、检测方法
尿素呼气试验:通过检测患者呼出气体中是否含有被幽门螺旋杆菌分解产生的尿素来判断是否感染,该方法简便、无创。
胃镜检查取组织活检:直接观察胃内情况并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测,是诊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金标准之一。
血清学检测:检测血液中幽门螺旋杆菌抗体,可辅助判断是否曾感染,但不能区分是现症感染还是既往感染。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由于其免疫系统和胃黏膜屏障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感染后需谨慎处理,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或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检测及治疗方式,需由专业医生综合评估后制定方案。
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需综合评估身体状况及基础疾病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充分考虑药物对其肝肾功能等的影响,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身体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