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
开放性骨折是指骨折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通的骨折,其骨折端因直接与外界接触,存在较高的感染风险。
二、病因
主要由直接暴力引起,例如交通事故中肢体被撞击致骨折端穿破皮肤,或重物砸压导致骨折处皮肤破损等,使骨折端与外界环境相通。
三、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骨折部位出现疼痛、肿胀、畸形,骨折处可见明显开放性伤口,可能伴有出血,若合并血管、神经损伤,还可出现相应部位的血运障碍或感觉、运动异常。
四、分类
采用Gustilo-Anderson分类法:
Ⅰ型:伤口<1cm,为清洁伤口,骨折多为简单骨折。
Ⅱ型:伤口1~10cm,中度污染,骨折多为中度复杂骨折。
Ⅲ型:伤口>10cm,存在严重污染或伴有软组织毁损、骨折粉碎等情况。
五、诊断
1.病史与体格检查:通过询问受伤机制及检查伤口情况,初步判断骨折与外界相通。
2.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可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及移位情况,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六、治疗原则
1.急救处理:首先进行止血、包扎伤口,避免伤口进一步污染。
2.清创:尽早进行彻底清创,清除伤口内的异物、坏死组织等,降低感染风险。
3.固定: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如外固定或内固定,恢复骨折的解剖位置。
4.抗感染:早期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根据伤口情况及细菌培养结果调整用药。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组织修复能力较强,但感染风险仍需重视,清创需彻底,固定时要考虑儿童骨骼生长特点,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
老年人:老年人愈合能力差,需注重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治疗过程中加强营养支持。
女性(孕期、哺乳期):治疗时需考虑药物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母婴影响小的治疗方案。
有基础疾病者(如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开放性骨折易发生感染,需严格控制血糖,加强血糖监测与管理,确保血糖稳定在合理范围,以利于伤口愈合及骨折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