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凝血酶原活动度偏低的定义
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是指在外源性凝血途径中,凝血酶原被激活为凝血酶,进而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能力,其正常范围一般在75%-100%,当PTA低于70%时可认为凝血酶原活动度偏低。
二、凝血酶原活动度偏低的常见原因
1.肝脏疾病
-病毒性肝炎:例如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感染会损害肝细胞,影响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凝血酶原等)的功能,从而导致凝血酶原活动度偏低。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异常,其中包括凝血酶原活动度偏低。
-肝硬化:肝硬化时,肝脏的正常结构被破坏,肝细胞大量坏死,残存的肝细胞再生功能受限,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显著下降,进而引起凝血酶原活动度偏低。研究表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偏低的发生率较高。
2.维生素K缺乏
-饮食因素:长期摄入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过少,如一些素食者如果膳食中缺乏绿叶蔬菜等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可能导致维生素K摄入不足,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使得凝血酶原活动度偏低。
-吸收障碍:患有肠道疾病,如慢性腹泻、短肠综合征等,会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进而影响凝血因子合成,导致凝血酶原活动度偏低。例如短肠综合征患者由于肠道吸收面积大大减少,维生素K吸收明显减少。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感染性因素:严重的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可诱发DIC,在DIC过程中,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同时微血栓形成消耗了大量凝血物质,包括凝血酶原,从而引起凝血酶原活动度偏低。例如败血症患者在病情进展过程中,约有部分会并发DIC,出现凝血酶原活动度偏低的情况。
-创伤、手术等因素:严重创伤、大型手术等情况可导致组织因子释放,激活凝血系统,引发DIC,进而导致凝血酶原活动度偏低。
三、凝血酶原活动度偏低的相关检查
1.凝血功能检查
-除了凝血酶原活动度外,还会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与凝血酶原时间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凝血酶原活动度越低,凝血酶原时间越长。同时还会检查纤维蛋白原含量等其他凝血相关指标,综合判断凝血功能状态。
2.肝功能检查
-对于怀疑肝脏疾病导致凝血酶原活动度偏低的患者,需要进行肝功能检查,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以评估肝脏的功能状态和受损程度。例如如果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明显升高,提示肝细胞有明显损伤,结合凝血酶原活动度偏低,有助于判断肝脏疾病导致凝血功能异常的情况。
3.维生素K水平测定
-通过检测血清维生素K的水平,可以明确是否存在维生素K缺乏的情况,对于因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凝血酶原活动度偏低有诊断意义。
四、凝血酶原活动度偏低的临床意义及应对
1.临床意义
-凝血酶原活动度偏低提示凝血功能出现障碍,增加出血的风险。例如肝脏疾病导致凝血酶原活动度偏低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消化道出血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2.应对措施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肝脏疾病引起,对于病毒性肝炎需要根据病情进行抗病毒等相应治疗;对于肝硬化患者需要进行保肝、抗纤维化等综合治疗。如果是维生素K缺乏引起,需要补充维生素K,对于饮食因素引起的可通过调整饮食增加富含维生素K食物的摄入,如多吃绿叶蔬菜等;对于吸收障碍引起的可通过口服或注射维生素K进行补充。如果是DIC引起,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控制感染、处理创伤等,同时根据病情进行抗凝或抗纤溶等治疗。
-特殊人群考虑
-儿童:儿童出现凝血酶原活动度偏低需要特别注意,因为儿童肝脏等器官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病因可能与新生儿出血症等有关。新生儿出血症多由于维生素K缺乏引起,因为胎儿通过胎盘获得维生素K较少,而新生儿肠道内细菌合成维生素K不足,且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相对较低。对于儿童患者,在补充维生素K时需要注意剂量和方法,避免过量等情况,同时要密切观察出血症状等变化。
-孕妇:孕妇出现凝血酶原活动度偏低需要警惕,可能影响自身凝血功能以及胎儿的安全。需要详细检查病因,如是否存在肝脏疾病等情况,在治疗上要兼顾孕妇和胎儿的安全,例如如果是维生素K缺乏引起,可适当补充维生素K,但要选择对胎儿无不良影响的途径和剂量,同时密切监测凝血指标和胎儿的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出现凝血酶原活动度偏低,多考虑与肝脏功能减退、慢性疾病(如慢性肝病、慢性消化道疾病等)有关。在治疗时要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的特点,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要更加谨慎,避免加重肝肾功能负担,同时要加强对出血风险的监测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