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社会人格障碍是一种以长期漠视和侵犯他人权利、持续违反社会规范为核心特征的人格障碍。依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其诊断标准包含:自幼(通常15岁前)即有品行问题,表现为经常说谎、逃学、破坏财物、欺负他人等;成年后持续存在不负责任行为,无视社会常规与法律,常欺骗他人、行事冲动、易激惹且具攻击性,缺乏对自身不当行为的懊悔感或愧疚感。遗传因素对其有影响,研究表明遗传度约40%-50%,同时童年期经历如遭受虐待、忽视、不良家庭环境等环境因素也起作用。在年龄方面,儿童期可表现为行为问题,青少年期易出现违法违纪行为,成年后持续呈现反社会行为模式;性别上通常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生活方式上常伴有不稳定的社交关系、职业状况等;病史多为长期存在违反社会规则的经历。诊断需专业精神科医生依据严格标准进行,治疗较困难,常需综合心理治疗等手段,药物治疗主要针对伴随的冲动等症状对症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