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目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对症治疗。以下是一些治疗手足口病的药物:
1.利巴韦林:利巴韦林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对多种RNA和DNA病毒有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手足口病。但利巴韦林的副作用较大,如溶血性贫血、致畸等,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2.干扰素: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可用于治疗手足口病。但干扰素的副作用较大,如发热、头痛、肌肉痛等,使用时需注意。
3.阿昔洛韦:阿昔洛韦是一种嘌呤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疱疹病毒有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手足口病。但阿昔洛韦的水溶性较差,需要静脉滴注,使用时需注意。
4.更昔洛韦:更昔洛韦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对疱疹病毒有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手足口病。但更昔洛韦的副作用较大,如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等,使用时需注意。
5.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是一种中药制剂,具有清热解毒、抗炎消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手足口病。但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的不良反应尚不明确,孕妇及过敏体质者慎用。
6.康复新液:康复新液是一种美洲大蠊干燥虫体提取物,具有通利血脉、养阴生肌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手足口病引起的口腔黏膜损伤。但康复新液的不良反应尚不明确,孕妇及儿童慎用。
需要注意的是,手足口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无需特殊治疗。但对于重症患儿,需要及时就医,进行抗病毒、对症支持等治疗。同时,家长应注意患儿的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口腔清洁,避免与他人共用物品。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