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确诊断
抽动症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突发的、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有时还会伴有发声抽动。首先要由专业医生进行详细评估,通过全面的身体检查、神经系统检查以及心理行为评估等明确诊断,排除其他类似疾病。比如需要与癫痫、舞蹈病等疾病鉴别,可通过脑电图等检查辅助判断。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心理行为治疗
1.认知行为疗法:对于较大的儿童,可以进行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孩子认识自身的抽动症状,学会应对抽动发作时的情绪和想法,减轻因抽动带来的心理压力。例如让孩子了解抽动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我控制和调节的,通过认知改变来缓解焦虑等情绪。
2.家庭治疗: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家长要给予孩子理解、支持和鼓励,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避免对孩子过度关注抽动症状而加重其心理负担。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沟通协调,共同帮助孩子应对抽动症相关问题。比如家长不要反复指责孩子的抽动表现,而是以平和的态度引导孩子正确对待。
(二)生活方式调整
1.作息规律: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一般学龄前儿童每天需要11-13小时睡眠时间,学龄儿童需要9-11小时睡眠时间。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和神经系统的恢复,对抽动症状的缓解有一定帮助。
2.避免过度刺激:减少孩子接触过多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屏幕的时间,避免观看过于刺激、紧张的节目内容。同时,避免孩子过度疲劳、精神紧张等,如不过度安排孩子参加过多高强度的课外培训等活动。比如长时间看电子屏幕可能会加重孩子的神经兴奋性,从而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
三、药物治疗(需谨慎评估后遵医嘱)
如果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考虑药物治疗,但要严格掌握药物使用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例如对于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的抽动症患儿,可能会使用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等,但药物使用需由专业医生权衡利弊后决定,并且要密切观察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等情况。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年龄因素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治疗和护理上有一定差异。婴幼儿时期的孩子主要以观察和家庭护理为主,随着年龄增长到学龄期等,要逐渐引入心理行为治疗等干预措施。同时,低龄儿童在药物使用上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因为药物对低龄儿童的生长发育等可能产生潜在影响。
(二)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性别不是影响抽动症治疗的关键因素,但在心理行为干预中要关注不同性别的心理特点差异。比如女孩可能更在意因抽动带来的外貌等方面的影响,在认知行为疗法中要针对性地给予引导和支持,帮助其缓解因外貌焦虑等产生的心理问题。
(三)病史因素
如果孩子有其他基础疾病,在选择治疗方法和药物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与抽动症治疗的相互影响。例如孩子有肝脏疾病等,在选择可能影响肝脏功能的药物时要格外谨慎,需与医生充分沟通,评估用药风险。
总之,孩子出现抽动症时,要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制定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家长要积极配合,关注孩子的身心状况,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抽动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