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尿酸偏高的原因
(一)尿酸生成过多
1.嘌呤摄入过多:长期大量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肝、肾等)、海鲜(贝类、虾蟹等)、浓肉汤等,会使体内嘌呤含量增加,经代谢后尿酸生成增多。例如,长期每日摄入大量海鲜的人群,其体内尿酸水平升高的风险相对较高。
2.内源性嘌呤代谢紊乱:某些先天性酶缺陷或后天疾病等因素可导致内源性嘌呤代谢异常。如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活性增高,会加速嘌呤合成,使尿酸生成过多;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由于细胞大量破坏,核酸分解加速,也会导致尿酸生成显著增加。在一些血液病患者中,常可观察到尿酸水平异常升高的情况。
(二)尿酸排泄减少
1.肾脏功能异常:肾脏是尿酸排泄的重要器官,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或肾小管重吸收尿酸增加等均可导致尿酸排泄减少。例如,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肾脏功能逐渐衰退,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酸排泄能力降低,更容易出现尿酸偏高。一些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由于肾脏结构和功能受损,尿酸的排泄途径受阻,尿酸在体内潴留,进而导致尿酸水平升高。
2.药物影响:某些药物会影响尿酸的排泄,如噻嗪类利尿剂(氢氯噻嗪等),它可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排泄,使尿酸重吸收增加,导致尿酸水平升高。长期服用这类药物的人群需要密切监测尿酸水平。
二、尿酸偏高的危害
(一)对关节的影响
1.痛风性关节炎:尿酸偏高时,过饱和的尿酸盐结晶可沉积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引发急性炎症反应。常见于第一跖趾关节,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剧烈疼痛、红肿、热痛等症状。急性发作时疼痛较为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的活动,如痛风急性发作的患者往往难以行走,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如果反复发作,还会导致关节破坏、畸形,影响关节功能。例如,痛风反复发作多年的患者,可能出现关节畸形,影响手部、足部等关节的正常活动。
2.慢性尿酸盐肾病:尿酸盐结晶在肾脏间质沉积,可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导致肾脏功能逐渐受损。早期可能仅有夜尿增多等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蛋白尿、血尿,进而发展为肾功能不全。对于一些长期尿酸偏高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慢性尿酸盐肾病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进展为终末期肾病,需要进行透析等替代治疗。
(二)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尿酸偏高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尿酸可促进氧化应激反应,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影响血管的正常舒张和收缩功能。同时,尿酸还可影响脂质代谢,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研究表明,尿酸水平升高的人群患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明显增加。例如,在一些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高尿酸血症患者中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尿酸正常人群。
2.加重高血压病情:尿酸偏高与高血压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尿酸可通过多种机制导致血压升高,如影响钠的排泄、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等。而高血压又会进一步影响肾脏的血液供应和功能,间接影响尿酸的排泄,使得尿酸水平进一步升高。对于高血压患者合并尿酸偏高的情况,病情往往更难控制,需要综合考虑尿酸和血压的情况进行治疗。
(三)对肾脏的其他影响
除了慢性尿酸盐肾病外,尿酸偏高还可能导致尿酸性尿路结石形成。尿酸盐结晶在泌尿系统沉积,可引起尿路梗阻、肾绞痛、血尿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肾功能损害。在一些尿路结石患者中,经检查发现其尿酸水平偏高,提示尿酸偏高是尿酸性尿路结石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