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儿童糖尿病?

儿童糖尿病的定义

儿童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所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

儿童糖尿病的类型

1型糖尿病:

-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β细胞被自身免疫破坏,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但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其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某些特定基因位点的变异会增加发病风险;环境因素也起作用,如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腮腺炎病毒等)可能触发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β细胞。

2型糖尿病:

-过去多见于成人,但近年来随着儿童肥胖率的上升,发病率逐渐增加。发病机制是胰岛素抵抗(即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的能力减弱)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遗传因素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如果父母一方或双方患有2型糖尿病,儿童发病风险增高;肥胖是重要的环境因素,过多的脂肪堆积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会影响胰岛素的作用,导致血糖代谢紊乱。

儿童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1型糖尿病:

-起病较急,常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即“三多一少”症状。由于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后会出现尿糖,导致渗透性利尿,引起多尿;多尿导致失水,患儿口渴明显,出现多饮;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能量不足,患儿饥饿感增强,表现为多食;而由于糖代谢紊乱,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增加,体重逐渐下降。部分患儿可能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就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精神萎靡、呼吸深快(有烂苹果味,是丙酮的气味),严重时可出现昏迷。

2型糖尿病:

-起病相对隐匿,很多患儿无明显“三多一少”症状,往往是在体检或出现并发症时才被发现。肥胖是常见的伴随表现,患儿可能有皮肤黑棘皮症(颈部、腋窝等皮肤褶皱处皮肤增厚、色素沉着),还可能出现视物模糊(血糖升高导致晶状体渗透压改变)等表现。部分患儿也可能因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就诊,但相对1型糖尿病来说,发生酮症酸中毒的年龄可能偏大且诱因多与感染、严重胰岛素缺乏等有关。

儿童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1型糖尿病:

-符合糖尿病症状(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加上随机血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空腹指至少8小时无热量摄入)≥7.0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2小时血糖≥11.1mmol/L。一旦诊断为糖尿病,还需要进一步区分是1型还是2型,通常1型糖尿病患儿血清中可检测到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等自身抗体,而2型糖尿病患儿一般不出现这些自身抗体。

2型糖尿病:

-诊断标准与成人相似,符合糖尿病症状加上随机血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7.0mmol/L;或OGTT中2小时血糖≥11.1mmol/L。同时,对于儿童2型糖尿病,肥胖是重要的参考因素,体重指数(BMI)在同年龄、同性别儿童BMI百分位数值≥95%提示肥胖,而肥胖儿童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儿童糖尿病的治疗

1型糖尿病:

-主要治疗方法是胰岛素替代治疗,根据患儿的血糖情况、饮食和运动等调整胰岛素剂量。同时需要进行饮食管理,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保证热量摄入满足生长发育需要,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运动管理也很重要,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帮助控制血糖,但要注意运动时间和强度,避免低血糖发生。

2型糖尿病:

-首先是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饮食上要控制总热量,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运动方面鼓励患儿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坚持一定的天数和时长。如果单纯生活方式干预血糖控制不佳,则需要考虑药物治疗,但儿童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需非常谨慎,要权衡药物疗效和可能的不良反应,一般首先选用二甲双胍等药物,但使用时要密切监测血糖和药物不良反应。

儿童糖尿病的长期管理及对不同因素的考虑

遗传因素: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儿童,属于高危人群,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血糖等指标,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早期发现血糖异常情况。

生活方式:肥胖儿童是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要通过调整饮食和增加运动来控制体重,降低发病风险。在饮食上要避免过度喂养,减少快餐、含糖饮料等的摄入;运动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项目,保证每天有足够的活动量。

年龄因素:低龄儿童在糖尿病管理中需要特别注意,由于其表达能力有限,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饮食、尿量、体重等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在胰岛素治疗时,要根据儿童的体重和血糖情况精确调整剂量,避免低血糖发生,因为低龄儿童发生低血糖的风险相对较高,且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同时,要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糖尿病可能影响儿童的身高、体重等生长指标,需要定期监测身高、体重、骨龄等,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正常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