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脱发掉发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导致脱发掉发的常见原因之一。如果家族中有脱发的遗传史,那么个体发生脱发的概率会相对较高。例如,雄激素性脱发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它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相关的疾病,其遗传特征需要在雄激素的作用下才会表现出来。男性患者可能从青春期后开始出现额际、头顶毛发进行性减少;女性患者症状相对较轻,多表现为头顶部毛发逐渐稀疏。

雄激素水平变化

对于男性来说,雄激素中的双氢睾酮(DHT)在脱发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当体内雄激素分泌旺盛时,DHT会与毛囊细胞上的雄激素受体结合,使毛囊缩小,毛发的生长周期缩短,最终导致头发逐渐变细、变软,毛囊萎缩消失,出现脱发掉发的情况。而女性在某些特殊时期,如孕期、产后或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时,也可能出现雄激素水平相对升高的情况,进而引发脱发。

内分泌失调

多种内分泌疾病可引起脱发掉发。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机体的新陈代谢,导致头发生长缓慢、干枯易断、大量脱落。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亢进,也可能出现毛发稀疏的现象。此外,垂体功能减退等内分泌异常情况也可能干扰毛发的正常生长周期,导致脱发。

营养不良

缺乏某些重要的营养素会影响头发的正常生长。比如缺乏蛋白质,头发的主要成分是角蛋白,是由氨基酸组成的,缺乏蛋白质会使头发失去光泽、易断裂、脱落;缺乏维生素B族,尤其是维生素B7(生物素)等,会影响毛囊的健康,导致头发脆弱易脱;缺乏铁、锌等矿物质,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关键原料,血红蛋白负责携带氧气供应毛囊,如果缺铁会导致毛囊营养供应不足,引起脱发;锌参与体内多种酶的合成,对毛发的生长和健康有重要作用,缺锌时也可能出现脱发掉发的情况。

疾病因素

一些全身性疾病会伴随脱发掉发的症状。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不仅攻击病变的组织器官,也可能影响毛囊,导致头发片状脱落;头皮的真菌感染,如头癣,真菌会侵袭毛囊,破坏毛囊结构,引起脱发,同时还可能伴有头皮瘙痒、红斑、鳞屑等症状;某些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时,化疗药物会抑制毛囊细胞的分裂增殖,导致大量脱发,这是化疗常见的副作用之一。

精神压力过大

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人体会分泌如皮质醇等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影响毛囊的生长周期,使毛囊进入休止期,导致头发脱落增加。例如,现代人由于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长期焦虑、紧张、抑郁等,都可能引发脱发掉发。而且这种精神因素导致的脱发,在压力缓解后,部分头发有可能重新生长,但如果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脱发情况可能会持续加重。

不良生活方式

过度烫染头发:频繁地使用染发剂、烫发剂等化学产品,其中的化学物质会损伤头发的角质层,破坏毛囊结构,使头发变得干燥、易断,长期下来会导致脱发掉发。例如,染发剂中的对苯二胺等成分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进一步损伤毛囊。

不合理的发型习惯:长期将头发扎得过于紧绷,如过高的马尾辫、过紧的发髻等,会对毛囊产生持续的牵拉压力,导致毛囊受损,影响头发的正常生长,时间久了容易引起局部脱发。

睡眠不足: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内分泌平衡,进而影响头发的生长。人体在睡眠过程中,身体会进行自我修复和调节,包括毛囊的修复和毛发的生长调控,如果睡眠不足,这种调控机制被打乱,就容易出现脱发掉发的情况。

吸烟酗酒: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影响毛囊的血液供应,使毛囊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从而影响头发的生长;过量饮酒会干扰体内的营养吸收和代谢,破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平衡,对头发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长期吸烟酗酒的人相对更容易出现脱发问题。

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逐渐衰退,毛囊的生长周期也会发生变化。老年人的毛囊数量减少,头发的生长速度减慢,头发变得稀疏、易脱落。例如,男性进入中年后,雄激素性脱发的发病率会逐渐升高;女性在绝经后,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也可能出现脱发增多的现象,这是正常的生理衰老过程中头发变化的表现。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和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脱发可能与营养不良、内分泌暂时失调、头皮感染等有关。比如挑食导致营养不良的儿童,容易出现头发枯黄、易断、脱落;一些青少年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内分泌系统尚未完全稳定,可能会出现暂时性的脱发,但一般随着生长发育的完成会有所改善。如果儿童头皮受到真菌感染等,也会引起脱发,需要及时就医处理。

孕期女性:孕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剧烈变化,如雌激素水平升高后又迅速变化等,可能会出现脱发增多的情况。这是一种生理现象,一般在产后6-9个月会逐渐恢复,但如果脱发情况过于严重,也需要引起重视,排除其他潜在的疾病因素。

老年人群:如前所述,老年人毛囊功能衰退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如果老年脱发伴随其他异常症状,如头皮瘙痒、红斑、溃疡等,需要警惕是否有头皮肿瘤等疾病的可能,应及时进行检查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