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是药疹中较为严重的类型,起病急,常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以下是关于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的一些信息:
1.病因:
主要是通过口服、外用、注射等途径使用药物后引起。
少数情况下,通过吸入、栓剂等方式也可能导致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常见的致敏药物有磺胺类、解热镇痛药、巴比妥类、抗生素等。
2.临床表现:
发病急,皮损初发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迅速扩大,融合成片,颜色由鲜红变暗红,继而全身皮肤潮红、肿胀,伴有大量脱屑。
脱屑初期为糠秕样,以后逐渐增多,可呈片状,甚至遍及全身,使皮肤干燥、粗糙,有裂口,类似鱼鳞病。
黏膜也可受累,出现红肿、水疱、糜烂,眼、口、鼻、呼吸道、消化道等部位可出现炎症。
患者常伴有高热、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肝肾功能损害、电解质紊乱、败血症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3.诊断:
根据病史,在使用可疑药物后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
但需要与其他原因引起的红皮病进行鉴别,如银屑病、毛发红糠疹、湿疹等。
有时需要通过皮肤病理检查、药物过敏试验等方法来明确诊断。
4.治疗:
立即停用可疑药物。
加强支持治疗,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应用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减轻症状。
预防和治疗感染,使用抗生素。
加强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治疗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预防:
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避免使用已知过敏的药物。
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用法用量,避免滥用药物。
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不合理联合用药。
对过敏体质者或高敏状态者,应慎用药物。
总之,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是一种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同时,患者应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增减药量或更换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