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灰指甲,医学上称为甲癣,是由皮肤癣菌侵犯甲板及甲下所引起的甲病变,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皮肤病。皮肤癣菌主要包括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等,其中红色毛癣菌最为常见。
1.灰指甲的症状表现多样,初期常表现为甲面出现小白点,随着病情发展,甲板会逐渐出现变形、变色、增厚、翘起、表面凹凸不平、分离、脱落等情况。颜色可呈灰白色、黄色、褐色甚至黑色等。比如白色浅表型灰指甲,表现为甲板表面有白色岛屿状浑浊,日久可蔓延至全甲;远端侧位甲下型灰指甲,常从甲板两侧或末端开始,逐渐向甲根部蔓延,甲板增厚、翘起,甲下有角质物堆积。
2.灰指甲具有传染性,可通过直接接触(如与患者共用拖鞋、脚盆、毛巾等个人物品)或间接接触(如在公共浴室、游泳池、健身房等场所接触被污染的地面、拖鞋等)传播。此外,自身其他部位的癣病(如手癣、足癣)也可蔓延至指甲,引发灰指甲。
二、灰指甲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1.临床症状典型时,医生通过肉眼观察可初步诊断。但为了明确病原菌,需结合实验室检查。
2.实验室检查常用方法包括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真菌镜检可直接观察到菌丝或孢子,具有快速、简便的特点;真菌培养能确定病原菌的种类,指导临床用药,但其培养时间较长,一般需14周。
三、治疗灰指甲的常用药物有伊曲康唑、特比萘芬。
四、在日常生活中,做好护理对于灰指甲的治疗和预防至关重要。
1.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洗脚,定期更换袜子,保持手脚清洁干燥。尤其是运动后,要及时清洗并擦干手脚,避免真菌滋生。
2.避免与他人共用拖鞋、脚盆、指甲刀等个人物品,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在公共浴室、游泳池等公共场所,尽量穿自己携带的拖鞋。
3.积极治疗自身其他部位的癣病,如手癣、足癣等,防止癣病蔓延至指甲。
4.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当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助于预防灰指甲的发生。
五、特殊人群在应对灰指甲时需格外注意。
1.老年人: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灰指甲时,需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同时,老年人可能存在多种基础疾病,用药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避免自行用药。
2.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抗真菌药物可能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避免使用口服抗真菌药物。若灰指甲症状较轻,可通过外用药物及加强护理来缓解症状;若症状严重,需在医生的评估和指导下,权衡利弊后谨慎选择治疗方法。
3.儿童: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口服抗真菌药物可能对其造成较大损害,应尽量避免使用。对于儿童灰指甲,多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并注重日常护理,如保持手部和足部清洁卫生,避免搔抓,防止感染扩散。同时,家长要关注孩子的症状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