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
十二指肠球部息肉是指起源于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向腔内突出的隆起性病变,病理上可分为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不同类型。
二、病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长期感染可刺激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引发炎症反应,增加息肉发生风险。2.胆汁反流:胆汁反流至十二指肠球部,长期刺激黏膜可能导致息肉形成。3.长期炎症刺激:十二指肠球部的慢性炎症持续作用,可促使黏膜上皮异常增生形成息肉。4.遗传因素:部分遗传性综合征可能与十二指肠球部息肉的发生相关。
三、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行胃镜检查时发现。部分患者可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腹胀、恶心、呕吐等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若息肉较大或合并溃疡、出血,可出现黑便、贫血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息肉的主要方法,可直接观察息肉的形态、大小、部位,并可取组织活检明确病理性质,区分腺瘤性息肉(有恶变潜在)与增生性息肉等。
五、治疗方式
1.随访观察:对于较小(直径<1cm)、无症状且病理提示为增生性息肉的患者,可定期复查胃镜,监测息肉变化。2.内镜下治疗:对于有症状、较大(直径≥1cm)或怀疑恶变的息肉,可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等方式切除息肉,以去除病变并明确病理。
六、预后
多数经内镜切除的息肉患者预后良好,腺瘤性息肉若完整切除,复发及恶变风险降低;但需定期复查胃镜监测复发。增生性息肉一般复发风险相对较低,但仍需随访。
七、注意事项
1.生活方式:患者需保持规律饮食,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减轻胆汁反流及炎症刺激风险。2.基础疾病管理:积极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基础疾病,遵医嘱规范用药。3.定期复查: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式,均需定期进行胃镜复查,以便早期发现息肉复发或新发病变。
八、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人:需评估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对内镜检查及治疗的耐受性,选择合适的诊疗方案,密切关注术后恢复情况。2.儿童:十二指肠球部息肉在儿童中相对少见,若需行内镜检查及治疗,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严格把控内镜操作的必要性与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