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见原因
(一)感染因素
1.病毒感染
-上呼吸道病毒感染较为常见,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例如,EB病毒感染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除了淋巴结肿大外,还常伴有发热、咽痛、肝脾肿大等表现,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与接触传染源等生活方式有关。
-风疹病毒感染也可导致淋巴结肿大,风疹患者在出疹前1-2天颈部淋巴结就可开始肿大,然后蔓延至其他部位,伴有低热、皮疹等表现,儿童是主要易感人群,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2.细菌感染
-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扁桃体炎、中耳炎等,可导致颈部淋巴结肿大,这些细菌感染与儿童日常的口腔卫生、上呼吸道感染等情况相关。例如,化脓性扁桃体炎时,颈部颌下淋巴结可肿大、压痛,质地较硬,有红肿等炎症表现。
-结核杆菌感染也会造成淋巴结肿大,多为颈部淋巴结受累,儿童原发性肺结核时可伴有颈部淋巴结结核,表现为淋巴结逐渐肿大,可融合,后期可能出现破溃等情况,与儿童接触结核患者等病史有关。
(二)非感染因素
1.免疫性疾病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部分患儿可出现淋巴结肿大,同时伴有发热、皮疹、关节肿痛等表现,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好发于儿童,女孩相对多见,生活方式等因素可能影响其发病。
-川崎病,除了发热、球结合膜充血、口唇皲裂、手足硬性水肿等表现外,还常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多为单侧,质地坚硬,无化脓,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其病因可能与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全身血管炎有关。
2.肿瘤性因素
-白血病,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可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同时伴有贫血、出血、发热等表现,儿童是高发人群,发病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淋巴瘤,包括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儿童也可发病,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可伴有发热、消瘦等全身症状,其发病与基因突变、病毒感染等因素相关。
二、评估与检查
(一)体格检查
医生会检查淋巴结的部位、大小、质地、活动度、有无压痛等。例如,肿大淋巴结的大小可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质地柔软或坚硬,活动度好或差等,这些体征有助于初步判断病因。对于婴幼儿,检查时要更加轻柔,注意其反应,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常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白血病时,血常规可出现明显异常,如白细胞计数异常增高或降低,伴有贫血、血小板减少等情况。
2.病原学检查
-病毒相关检查,如EB病毒抗体检测、风疹病毒抗体检测等,可明确是否为病毒感染及具体的病毒类型。
-结核菌素试验,对于怀疑结核杆菌感染引起淋巴结肿大的儿童有重要意义,通过皮内注射结核菌素,观察局部反应来判断是否有结核感染。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可以清晰显示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等,有助于鉴别淋巴结是炎性还是肿瘤性等情况。例如,炎性淋巴结超声表现多为皮质增厚,髓质结构存在;肿瘤性淋巴结可能表现为形态不规则,皮质髓质分界不清等。对于小儿,超声检查无辐射,相对安全,可多次进行。
2.CT或MRI检查
-当超声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时,可考虑CT或MRI检查,尤其对于深部淋巴结肿大或怀疑有肿瘤侵犯周围组织等情况。但CT有一定辐射,需严格掌握适应证,MRI检查相对安全,但检查时间较长,需要小儿配合。
三、处理原则
(一)针对感染因素的处理
1.病毒感染
-多数病毒感染为自限性疾病,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如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或适当使用退热药物(但需注意低龄儿童用药禁忌,优先非药物干预),注意休息,保证营养摄入等。对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特殊病毒感染,必要时可能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但需严格遵循医嘱。
2.细菌感染
-明确细菌感染后,使用抗生素治疗。根据感染的细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在使用抗生素过程中,要注意儿童的用药反应,遵循儿科用药原则,关注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等。
(二)针对非感染因素的处理
1.免疫性疾病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等,同时注意关节功能锻炼等康复措施,要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等调整治疗方案,密切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川崎病需要使用丙种球蛋白等药物治疗,同时要注意监测患儿的心血管情况,因为川崎病可引起冠状动脉病变等严重并发症,儿童患病后需住院密切观察。
2.肿瘤性因素
-白血病需要进行化疗等综合治疗,根据白血病的类型等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要关注儿童的身体耐受情况、营养支持等,儿童在治疗期间免疫力低下,需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淋巴瘤的治疗包括化疗、放疗等,要根据肿瘤的分期、病理类型等制定方案,同样要关注儿童在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等,做好儿科安全护理。
总之,小儿淋巴结肿大原因较多,需要结合患儿的病史、临床表现、相关检查等综合判断,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个体差异等因素,遵循儿科医疗和护理的相关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