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是什么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性疾病,它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
一、临床表现
1.情绪方面
-儿童青少年:可能表现为易激惹,比如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情绪低落,与成年人以心境低落为主的表现有所不同。
-女性:受激素等因素影响,可能在经期等特殊时期情绪波动更明显,有的女性抑郁症患者会伴有更多的躯体化症状,如经期前后抑郁情绪加重且伴有乳房胀痛等躯体不适。
-男性:可能更倾向于以易怒、冲动行为等形式表现抑郁情绪,而不是像女性那样容易被察觉心境低落。
-不同生活方式人群:长期久坐、缺乏社交的人群更容易陷入抑郁情绪,而积极参与社交活动、规律生活的人群相对患抑郁症的风险较低,但一旦患病,表现也符合抑郁症的基本情绪特征。
-有病史人群:有过抑郁症病史的人,在遇到生活应激事件时,如失业、重大疾病等,复发抑郁症的风险较高,且复发时情绪症状可能更严重,恢复时间可能更长。主要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低落,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感到无助、无望、无用等。例如患者可能整天闷闷不乐,对以前喜欢的hobbies(爱好)都提不起兴趣。
2.认知方面
-各年龄段:儿童青少年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因为他们的认知功能还在发展阶段,抑郁情绪会影响其对知识的吸收和注意力的维持。成年人则可能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尤其是对近期事件的记忆,决策困难等,比如在工作中面对简单决策都犹豫不决。老年人可能会出现认知功能衰退加速的情况,与正常衰老导致的认知减退不同,抑郁症导致的认知减退可能更明显,严重时可能类似轻度认知障碍的表现。
-不同生活方式人群:长期沉迷于电子设备、缺乏深度思考的生活方式人群,患抑郁症时认知方面的问题可能更突出,而注重阅读、思考的人群患抑郁症后认知影响相对可能在早期更易被察觉和重视。
-有病史人群:有抑郁症病史的人再次发病时,认知方面的问题可能更早出现且更顽固,如在疾病缓解期认知功能可能仍未完全恢复到病前水平。
3.躯体方面
-儿童青少年:可能表现为头痛、腹痛等躯体不适,却难以明确具体的器质性病变原因,这是因为他们的躯体表达和心理情绪的关联更易以躯体症状呈现。
-女性:除了常见的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早醒等)、月经紊乱外,还可能在躯体症状上更敏感,比如对疼痛的耐受性降低,同样的身体不适感觉比男性更强烈。
-男性:可能更多表现为疲劳、性欲减退等躯体症状,睡眠障碍可能以多梦、睡眠浅等形式出现,而不像女性那样典型的入睡困难或早醒。
-不同生活方式人群: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人群,患抑郁症时躯体症状可能更严重,如全身乏力感更明显,而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的人群躯体症状相对较轻。
-有病史人群:有抑郁症病史的人,躯体症状可能会成为复发的预警信号,比如之前患病时出现过的头痛、乏力等症状再次出现,就需要警惕抑郁症复发。常见的躯体症状有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早醒、睡眠浅等)、食欲改变(食欲减退或增加)、疲劳、体重变化等。
二、发病机制
1.生物学因素
-神经递质:
-血清素:血清素水平降低被认为与抑郁症密切相关。血清素参与调节情绪、睡眠、食欲等多种生理功能。例如,有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脑内突触间隙中的血清素浓度低于正常人群,导致神经传递功能异常,进而影响情绪调节等功能。
-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功能失调也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它在调节注意力、唤醒水平和情绪方面发挥作用,抑郁症患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功能可能出现异常,导致情绪低落等症状。
-多巴胺:多巴胺与动机、奖励机制等有关,抑郁症患者的多巴胺系统功能改变可能影响其对事物的兴趣和动力,导致患者缺乏愉悦感和积极性。
-神经内分泌: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抑郁症患者常出现HPA轴功能亢进,导致皮质醇分泌增多。长期elevated(升高)的皮质醇水平会对大脑神经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影响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引发抑郁相关症状。例如,长期处于高皮质醇水平环境下,海马区的神经细胞会受损,而海马与记忆、情绪调节等密切相关。
2.心理社会因素
-儿童青少年时期:早期经历如童年期遭受虐待、父母关系不和睦、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如过度严厉或过度溺爱)等,会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增加成年后患抑郁症的风险。比如长期生活在父母经常争吵、家庭氛围紧张的环境中的儿童,其心理应激能力较差,在面对后续生活中的压力事件时更容易陷入抑郁情绪。
-女性:社会角色的多重性可能导致女性面临更多的压力,如职业发展与家庭照顾的冲突、社会对女性外貌等方面的刻板要求带来的压力等。例如,职业女性既要在工作中取得成绩,又要承担家庭主妇的大部分责任,当这些角色之间出现矛盾且无法很好平衡时,就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增加患抑郁症的可能性。
-男性:社会对男性“坚强、不能轻易流露情绪”的刻板印象,使得男性在面对压力时更倾向于压抑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寻求帮助,长期的情绪压抑可能引发抑郁症。比如男性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时,按照社会期望选择独自承受,而不是及时释放压力和寻求支持,久而久之就可能导致抑郁情绪累积而发病。
-不同生活方式人群: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规律运动、长期处于高压力的工作或生活环境中(如长时间加班、生活节奏过快等)的人群,患抑郁症的风险较高。例如,长期从事高强度、高压力且缺乏成就感的工作的人群,由于持续处于应激状态,神经内分泌系统长期受到影响,容易引发抑郁症。
-有病史人群:既往有抑郁症病史的人,若在康复后没有进行有效的心理调适和生活方式调整,再次遇到类似的生活应激事件时,更容易复发抑郁症。比如曾经因为失业患过抑郁症,康复后又面临新的失业风险,就比没有抑郁症病史的人更易再次发病。
三、诊断标准
1.国际标准(如ICD-11)
-核心症状:必须持续存在心境低落、兴趣与愉快感丧失、精力不济或疲劳感这三条核心症状中的至少两条。心境低落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低沉、悲伤,兴趣与愉快感丧失是对以往感兴趣的事物提不起劲,精力不济或疲劳感则是即使没有进行体力活动也感觉非常劳累。
-持续时间:上述症状至少持续2周。如果症状持续时间不足2周,可能考虑为短暂的情绪波动,而不满足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严重程度评估:需要评估症状对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程度,如是否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人际交往等社会功能。轻度抑郁症患者社会功能受损较轻,仍能坚持日常工作等,但效率下降;中度抑郁症患者社会功能受损较明显,工作学习受到较大影响,人际交往也有困难;重度抑郁症患者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可能无法正常工作、学习,甚至生活不能自理。
2.国内标准(如CCMD-3)
-症状表现:与国际标准类似,强调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同时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躯体症状。在儿童青少年中,要注意与儿童正常的情绪变化相区别,儿童的情绪表达更易受环境影响,但抑郁症的症状持续时间和对功能的影响程度有其判断标准。例如,儿童出现持续2周以上的情绪低落,且影响到日常的学校生活,如不愿意上学、在学校注意力不集中等,就要考虑抑郁症的可能。
-排除标准:需要排除其他躯体疾病导致的类似抑郁症状,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等躯体疾病也可能出现情绪低落、乏力等类似抑郁症的表现,通过相关躯体检查,如甲状腺功能检测、头颅影像学检查等可以排除这些躯体疾病因素。
四、治疗与预防
1.治疗
-非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对于各年龄段人群都适用。儿童青少年可以通过游戏疗法等形式融入认知行为疗法,帮助他们识别和改变消极的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例如,帮助儿童青少年认识到自己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如过度概括的思维,然后引导他们建立积极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女性在接受认知行为疗法时,由于其可能存在的情绪敏感等特点,治疗师需要更关注其情绪变化,给予更多的情感支持同时引导其进行认知和行为的改变。男性在认知行为疗法中可能需要克服传统观念中对寻求心理帮助的抵触,治疗师要以更尊重、理解的方式帮助他们识别并改变导致抑郁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在接受心理治疗时,需要根据其生活方式特点进行调整,比如对于长期久坐的人群,在认知行为疗法中可以加入运动相关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内容,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病史人群在进行认知行为疗法时,要注重巩固之前的治疗成果,防止复发,治疗过程中要更强调对复发预警信号的识别和应对策略的训练。
-人际治疗(IPT):关注患者的人际关系问题,通过改善患者的人际关系来缓解抑郁症状。对于儿童青少年,主要是改善其与父母、同伴的人际关系;对于女性,重点在于改善其与家人、朋友、同事等的人际关系,因为女性在人际关系中往往承担更多角色,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其情绪影响较大。男性通过人际治疗可以改善其与他人的沟通方式和互动模式,缓解因人际关系问题导致的抑郁情绪。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在人际治疗中,根据其生活方式涉及的人际关系范围进行针对性调整,比如长期社交匮乏的人群,要逐步引导其拓展社交圈子,改善社交状况。有病史人群进行人际治疗时,要回顾既往人际关系中导致抑郁的因素,针对性地进行改善和预防复发。
-物理治疗: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于各年龄段患者都有一定疗效。儿童青少年使用时要严格控制刺激参数,确保安全。女性在接受rTMS治疗时,要考虑其生理周期对治疗效果的可能影响,比如在经期可能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男性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治疗带来的头部感觉等情况,及时与医生沟通。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在接受rTMS治疗时,根据其生活方式调整治疗环境等因素,以提高治疗舒适度和效果。有病史人群在进行rTMS治疗时,要密切监测治疗后的复发迹象,根据情况调整后续治疗方案。
-电休克治疗(ECT):主要用于重度抑郁症且药物治疗无效或有严重自杀倾向的患者。对于儿童青少年一般不首选电休克治疗,除非是极其严重的情况。女性在接受电休克治疗时要考虑其身体对治疗的耐受性,以及治疗后可能出现的月经紊乱等相关问题的处理。男性在电休克治疗后要关注其心理状态的恢复,因为电休克治疗可能对认知等方面有一定影响,需要针对性地进行康复训练。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在接受电休克治疗后,要根据其生活方式进行康复指导,比如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需要引导其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以促进康复。有病史人群在接受电休克治疗后,要加强后续的心理支持和康复措施,防止复发。
-药物治疗:一般使用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等,但儿童青少年使用抗抑郁药物需要非常谨慎,因为可能存在增加自杀风险等不良反应,需严格评估利弊后使用。女性在使用抗抑郁药物时要关注药物对月经等生殖系统的影响,男性要关注药物对性功能等方面的影响。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考虑其生活方式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比如长期饮酒的人群使用某些抗抑郁药物时需要调整药物剂量,因为酒精可能影响药物的代谢过程。有病史人群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长期使用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定期监测相关指标。
2.预防
-儿童青少年: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保持和谐的关系,采用积极正向的教养方式,鼓励儿童青少年参与社交活动和健康的兴趣爱好,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女性:学会合理平衡工作与家庭角色,建立良好的社交支持系统,当面临压力时能够及时向家人、朋友倾诉,寻求帮助,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男性:改变传统观念中对情绪表达的刻板认知,主动建立社交支持网络,学会通过健康的方式释放压力,如运动、与朋友交流等,保持心理平衡。
-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合理饮食、减少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避免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学会有效管理压力,如通过时间管理、目标分解等方式缓解压力。
-有病史人群:定期进行心理评估和健康检查,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避免触发抑郁的应激事件,如尽量避免再次经历重大生活挫折等,一旦出现情绪异常迹象及时寻求专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