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发育落后
小儿脑瘫初期在运动发育方面往往表现出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的情况。正常婴儿在3个月左右会抬头,4-5个月会主动伸手抓物,6个月能独坐,而脑瘫小儿可能在相应月龄时仍不能达到这些运动发育指标。例如,到了该抬头的月龄还不能稳定抬头,到了该翻身的月龄无法顺利完成翻身动作等,这是因为脑瘫患儿的脑部运动中枢受损,导致肌肉的控制和协调能力出现障碍。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增高:部分小儿脑瘫初期会出现肌张力增高的情况,表现为肌肉较硬,被动活动肢体时阻力增大。比如在给患儿穿衣服、活动四肢时,能感觉到肌肉紧张,像铅管样或齿轮样的强直感。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影响了对肌张力的调节,使得肌肉持续处于紧张收缩状态。
肌张力降低:也有一些患儿会出现肌张力降低,表现为肌肉松软,四肢活动时感觉无力,关节活动范围增大。例如抱患儿时,感觉肢体软绵绵的,缺乏正常婴儿应有的弹性。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导致对肌肉的控制失衡,使得肌肉张力低于正常水平。
姿势异常
小儿脑瘫初期还可能出现异常的姿势。常见的有头后仰、四肢僵硬伸展、双手紧握拳不易打开等。这是因为肌肉的异常张力和运动功能障碍导致身体无法保持正常的姿势,长期如此会进一步影响正常的运动发育。比如正常婴儿在仰卧位时四肢会自然地处于对称、放松的状态,而脑瘫患儿仰卧位时可能呈现头偏向一侧、上肢内收内旋、下肢伸直等异常姿势。
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正常婴儿出生后具有一些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这些反射会在出生后一定月龄逐渐消失。但脑瘫患儿的原始反射可能延迟消失,例如拥抱反射在4-6个月仍不消失,握持反射在3-4个月后仍持续存在。这是因为脑部的神经发育异常,影响了原始反射的正常消退过程。
保护性反射减弱或缺失:正常婴儿在6个月以后会出现保护性反射,如当身体倾斜时会出现伸手保护自己的动作等,而脑瘫患儿的保护性反射可能减弱或缺失,使得他们在面临一些可能导致摔倒等危险情况时,不能及时做出有效的保护动作。
对于小儿脑瘫初期出现上述症状的情况,家长应高度重视,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如神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干预对于改善小儿脑瘫患儿的预后非常重要,可通过康复训练等多种非药物干预手段来促进患儿运动功能、智力等方面的发育,最大程度地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同时,要关注患儿的年龄特点,根据不同年龄段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并且要考虑到患儿的个体差异,给予精心的护理和关怀,营造有利于患儿康复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