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童腹痛的常见原因
(一)内科疾病相关腹痛
1.消化系统疾病
-功能性消化不良:多与儿童的饮食有关,比如进食过多油腻、辛辣食物或者进食不规律等。儿童的胃肠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饮食因素容易影响胃肠的消化和蠕动功能,导致腹痛,通常为上腹部或脐周隐痛,可能伴有腹胀、恶心等症状。
-急性胃肠炎:多由病毒(如轮状病毒等)或细菌感染引起。儿童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后,病原体侵袭胃肠道,引起胃肠道黏膜的炎症反应,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腹痛部位不定,可为脐周或全腹疼痛,疼痛程度不一。
-肠道寄生虫感染:如蛔虫感染等。儿童如果不注意个人卫生,吞食了蛔虫卵,蛔虫在肠道内活动可能引起腹痛,常为脐周阵发性疼痛,可伴有食欲不振、消瘦等表现。
2.全身性疾病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儿童患病时除了皮肤出现紫癜外,还可能出现腹痛,多为脐周或下腹部绞痛,同时可伴有恶心、呕吐、便血等症状,这是由于血管炎导致肠道黏膜水肿、出血等引起。
-大叶性肺炎:儿童患大叶性肺炎时,炎症刺激可能累及胸膜,引起牵涉痛,表现为腹痛,这种腹痛往往伴随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需要注意与腹部本身疾病鉴别。
(二)外科疾病相关腹痛
1.急性阑尾炎:是儿童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典型表现为初期脐周隐痛,数小时后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疼痛,可伴有发热、呕吐等症状。儿童阑尾壁薄,容易穿孔,所以一旦怀疑急性阑尾炎需及时就医。
2.肠套叠:多见于婴幼儿,尤其是4-10个月的婴儿。主要表现为突发的剧烈阵发性腹痛,儿童哭闹不安,伴有呕吐、果酱样血便等症状,腹部可摸到腊肠样肿块。这是由于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引起。
3.腹股沟疝嵌顿:男孩多见,由于腹股沟疝的疝内容物(多为肠管)突出后不能回纳,导致嵌顿,引起腹痛,腹股沟或阴囊部位可摸到肿块,疼痛较为剧烈,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肠管坏死等严重后果。
二、儿童腹痛的评估要点
(一)病史采集
1.年龄因素:不同年龄儿童腹痛的常见病因不同。新生儿期腹痛可能与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如先天性肠闭锁等)有关;婴幼儿腹痛肠套叠等相对多见;学龄期儿童急性阑尾炎等外科疾病相对常见。
2.腹痛特点
-疼痛部位:有助于初步判断可能的病变部位。如右上腹疼痛可能与肝胆疾病有关;左下腹疼痛需考虑乙状结肠等病变;脐周疼痛可能是肠道本身的问题等。
-疼痛性质:阵发性绞痛多提示空腔脏器痉挛,如肠套叠、肠痉挛等;持续性钝痛可能见于炎症、肿瘤等情况。
-发作时间:了解腹痛是持续性还是间歇性发作。比如肠套叠的腹痛是阵发性发作。
-伴随症状:如是否伴有发热、呕吐、腹泻、便血等症状。伴有发热可能提示感染性疾病;伴有呕吐可能是胃肠道梗阻等情况;伴有便血需考虑肠道感染、肠套叠等疾病。
3.饮食及生活史:询问儿童近期的饮食情况,是否有不洁饮食史,生活环境是否卫生等。
(二)体格检查
1.腹部检查:注意腹部的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情况。急性阑尾炎时右下腹有固定压痛;腹膜炎时可有明显的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同时要检查腹部是否有包块等异常情况。
2.全身情况: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面色等。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可能提示病情较重,如肠套叠晚期等情况。
三、儿童腹痛的处理原则
(一)一般处理
1.休息:让儿童适当休息,减少活动,避免剧烈运动,以减轻腹痛症状。
2.饮食调整:根据腹痛原因调整饮食。如果是急性胃肠炎,在呕吐缓解后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果是肠梗阻等情况可能需要暂时禁食。
(二)针对病因治疗
1.内科疾病治疗
-感染性疾病: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等,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如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可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但需严格遵医嘱,注意儿童的年龄禁忌等。
-过敏性紫癜:需要避免接触过敏原,使用抗过敏药物等治疗,如抗组胺药物等,同时根据病情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
2.外科疾病治疗
-急性阑尾炎:一旦确诊,多需手术治疗,切除病变的阑尾。
-肠套叠:可采用空气灌肠等非手术复位方法(适用于早期肠套叠),如果复位失败或病情较重则需手术治疗。
-腹股沟疝嵌顿:需紧急手术复位,解除嵌顿,修复疝环等。
四、特殊人群(儿童)腹痛的温馨提示
对于婴幼儿,家长要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腹痛情况及大便等情况,因为婴幼儿不能准确表达自身不适,一旦出现异常需及时就医。学龄期儿童腹痛时,要询问其饮食、活动等情况,帮助医生更好地判断病情。在整个护理过程中,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对儿童造成额外的伤害,如在搬运肠套叠儿童等情况时要轻柔,符合儿童的身体特点。同时,要注意儿童的心理安抚,减轻其因腹痛带来的焦虑情绪。